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脚本由孟伟主笔撰稿 2010 年 4 月 1 日1历史“选修 III”专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的教学设计主持:田雪莲(山东师大附中历史教师)嘉宾:孟 伟(山东师大附中历史教师)范蕴涵(济 南 中 学 历史教师) (下)一、 “一战过程”的教学设计(一) “一战过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田:老师们好,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视频研讨。上一讲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专题,并结合教学课例对“一战历史背景”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交流讨论。这一讲,我们将继续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后两个问题展开研讨。首先,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我们先请范老师谈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范:老师们好!对这一学习要点,我们首先要分析、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要求:(ppt)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 本课有很强的过渡性,在第 1 课与第 3 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了本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就 会残缺不全。在课标中,还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在这里, “认识”显然要比“了解” 、 “概述”等在要求上高一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思考,然后帮助学生整理分析,让他们得出自己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求达到“授人以渔”和 “教学相长”的实际效果。关于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孟老师在上一讲中已经论述的很详实,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我想强调的是一战的总体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加以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体特点有两个。第一个特点是“总体战争” 。 “总体战争 ”同“世界大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到了 20 世纪才出现的历史现象。 “总体战争 ”具有很多与以往的战争不同的新特点:(ppt) (1)战争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空前加强。(2)战争已经不仅仅专属于军队,也不仅仅是在前方打仗,而是延伸到了整个国家与社会,战争已经没有严格的前方和后方之分。 (3)战争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战争使用了各种基于现代技术的斗争手段,动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都转入了战争的轨道。 (4)战争把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千百万人民群众都卷了进去,不仅建立本脚本由孟伟主笔撰稿 2010 年 4 月 1 日2了数以百万计的军队,而且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后勤供应和战争经济的运转之中,极大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战争中的精神因素、人的因素的作用大大提升。战争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和人的素质的全面较量。以上五个特点在 20 世纪初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特点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战。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人类战争历史运动进入一个无限化总体战争的时代。战争的规模、力度、烈度和深度,都是历史迄今为止所没有的。但是当时人们对此是缺乏认识的,各个争霸的大国,对战争的认识和战略的指导,仍然停留在 19 世纪旧时代的水平,即停留在拿破仑战争基础上形成的战争理论和战略思想上。他们不但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战略防御;而且还设想依靠战前的物资储备和开战时动员起来的军队,通过几次速决的进攻和大会战,就可歼灭敌军主力而赢得胜利。 (ppt)这种旧时代的战争观,集中反映在各个主要交战国的战争计划和作战行动上,比如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一战的残酷事实,使各个交战大国这种短期速决战的计划全部破产了,战争变成了长期消耗的总体性阵地战。经过四年的血腥厮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才最终停息。 (二)结合案例看一战过程的教学田:谢谢范老师的分析,关于一战的特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确实是强调不够。另外,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感觉既简单又困难,着实有些纠结。简单的是讲清大战的主要战场、战线、战役以及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即可,并且这一部分内容有大量的音像和图片资料可以使用,学生也很感兴趣。困难的是这样做了之后,自己总感觉还是缺点什么,好像没有抓住这节课的灵魂。孟老师,对于我的这些困惑,您能否介绍一下这节课您是如何处理的呢?孟:田老师的迷茫我也曾经遇到过,讲清了大战的主要战场、战线、战役,也引导学生探究了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还播放了凡尔登战役等视频,一节课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但自己却感觉这节课的处理有些浅薄,缺乏一个主题,也就是这节课缺少了灵魂。史贵有魂,其宗旨是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其关键是资政育人、彰善瘅恶。所以,历史课的人文教化一定要关注所学内容的现实价值和人性启示。明白了这一点,我决定赋予这节课以灵魂战争中的人。通过补充典型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凸显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和丑陋,鞭挞战争的嗜血与暴虐。田:年鉴学派宗师马克布洛赫说:“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踪迹,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 ”岁月悠悠,芸芸众生,在昔日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无本脚本由孟伟主笔撰稿 2010 年 4 月 1 日3数喜乐悲哀,兴衰沉浮。孟老师选择战争中的人作为贯穿全课的灵魂,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孟老师,您能否再详细介绍介绍?孟:好的。(ppt)本节课我基本按照教材的顺序,分成四部分:一、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二、前期的战争:从马恩河到凡尔登;三、后期的战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四、结局:德奥集团战败。这样做是因为教材本身就很条理,大战过程按时序处理更便于学生理解把握,每一部分我加上提示词也是为了强调大战的几个节点以提醒学生注意。围绕着本节课的主题,在这四部分的教学中,我除了处理教材涉及的内容外,又增加了一些视角,比如第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视角一:王储夫妇的爱情悲歌材 料 一 :王 储 夫 妇 的 悲 剧 (ppt)1914 年 6 月 28 日,对奥匈皇 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4 年前的这一天,他和美丽的索菲美梦成真,结为夫妇。索菲 贵为储妃,但由于低微的出身在宫廷里一直受到冷遇。当 1914 年结婚 14 周年纪念日来临时, 这位多情的皇 储决定带着索菲到 6 年前吞并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去做一次特别访问,因为 在那里,索菲可以受到与他同等的礼遇,即她在维也纳无法得到的皇室荣誉。斐迪南的目的是安慰一下 颇为失意的妻子,谁料到,这一行竟是夫妻同赴黄泉路。材料二:普林西普成为民族英雄(ppt)以大公夫妇的生命为代价,普林西普成了塞 尔维亚人的英雄。普林西普开枪射击大公夫妇的那座桥,被冠以他的名字,他的足迹也被嵌在人行道上。在面对足印的建筑物墙上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用金字刻着:“ 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于1914 年 6 月 28 日圣维图斯节日开创了自由。 ”师: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普林西普刺 杀斐迪南夫 妇的萨拉热窝事件?生 1:普林西普的行为是正义的,因 为斐迪南在波斯尼亚检阅军 事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刺杀斐迪南是对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扩张的警告。生 2:索菲很无辜的,她死的很冤枉。但她的死又是必然的,因为 6 月 28 日虽然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也是塞 尔 维 亚 被 土 耳 其 征 服 的 纪 念 日 ,这 一 天 的 访 问 带 着 很 明 显 的 政 治挑 衅 。她 的 死 让 我 看 到 了 政 治 斗 争 的 残 酷 又 体 会 了 他们爱情的悲壮。生 3:我知道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黑手党”的成员, 这个团体常常使用暴力手段,以暴易暴,以血还血,他们要建立一个南斯拉夫联盟,所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剪除一切 对他们的目标构成威胁的人。本脚本由孟伟主笔撰稿 2010 年 4 月 1 日4师:斐迪南大公夫妇在一片仇恨的海洋里体验着彼此的爱情,并为他们的爱情唱出了凄凉的挽歌。普林西普仇恨的子弹是对战争狂人的惩罚,点燃了巴 尔干的火药桶,也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毁灭之神带 到人间。范:孟老师在介绍萨拉热窝事件时,补充了斐迪南夫妇的爱情悲剧,使斐迪南这个人物不再脸谱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军国主义者、战争狂人,普林西普的刺杀行动也令人产生更多的思考。这样做也使原来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吸引着学生进一步去探寻一战的爆发和发展过程。田: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这里的人,既包括领袖人物、代表性人物的作用,也包括人民群众。缺少历史人物的历史课往往是空洞乏味的,死气沉沉的。在“前期的战争:从马恩河到凡尔登”这一部分里,您又补充了关于人的什么视角呢?孟:在这一部分,我讲完几大战役后,又增加了一个观察视角。视角 2:战场上的士兵材料一:(ppt)图片:这是以血 换血的拉锯战中的一个场面。在被炮弹炸得松软的战壕里,一名德国士兵正警惕地瞪视着前方。在他的身边,掩埋着另一具士兵的尸体。从掉落地上的头盔,可以判断出这是名法国士兵。(ppt)图片:一名德国士兵软瘫 在地上,惶恐地 举起双手。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眼前有多少个黑洞洞的枪口指着他。稍有异动,也许他就会立刻被送入地 狱。师:通过这两幅图片,你看到和想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它使原本素不相识、无冤无仇的人们互相仇恨和杀戮。材料二:(ppt)图片:在杜奥蒙炮台附近,3 名德国士兵在援救一位被炮弹造成的泥沼淹没至腰的法国士兵。抛开残酷的血腥,敌对的士兵之间其实没有 敌视。(ppt)图片:裹着缠头布倒在地上的是一位土耳其士兵,他受伤了,在地中海太阳的炙烤下,口干舌燥。而跪着的那位头戴澳大利亚特色的宽沿牛仔帽。澳大利亚士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保持着戒备,但他仍将宝 贵的饮水喂给敌人。他们的 脸上是血战之后尽释前嫌的平静。师:通过这两幅图片,你又看到和想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敌对双方士兵的互相救助, 这反映了在残酷战 争之下的人性的善良与光辉。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目 标而厮杀,当德国人要“ 使法国把血流尽”时,德国人的血也因此流尽了。战争充分暴露了它嗜血的本性,成 为“绞肉机”、 “屠场”、 “地狱”的代名本脚本由孟伟主笔撰稿 2010 年 4 月 1 日5词。但是战火硝烟中这几个温情的瞬 间,又使人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与光辉,看到人类的希望。范:进行到这里,孟老师以“战争中的人”为主题的教学也渐入佳境了,当教师从宏观上引领着学生了解了大战的前半部分进程后,又把目光对准了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之间的厮杀和救助投射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呢?不正是要向学生传达这些理念吗?认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理解生命的宝贵、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田:是啊,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个人生活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只有触动学生内心世界的内容,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否则即使经过教育宣传,学生都记忆下来,这些价值观也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没有很好地内化为学生内心中稳定持久的道德意志和信念。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孟老师,在第三部分“后期的战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这一部分里,您又向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视角呢?孟:在这一部分,我在介绍完美国参战后,又增加了两个观察视角。视角 3: 大战中的中国人材料一:(ppt)图片:华工在 抢修被炸毁的铁路。 华工为英军搬运军粮。华工在机械厂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