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8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5页 / 共58页
第6页 / 共58页
第7页 / 共58页
第8页 / 共58页
第9页 / 共58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2讲 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1 1、把握考纲,了解、把握考纲,了解“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命题变化命题变化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察内 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 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 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 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 知道,并能结合的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 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 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 容结合起来考查。典型试题的思考一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l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l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 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在首这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 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 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典型试题的思考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练的一个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 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 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 幽暗,似乎显得阴冷。这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 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l鉴赏要求 :考试形式 :n 鉴赏内容 :主观题 2、填空题 1、简答题1、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考试范围: 2、前人好评、定评之作1、古诗鉴赏重点之一: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自然形象: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 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重点辨析的概念l意象 :n意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生 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 境界。鉴赏要点(2):语言l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即“诗眼”l分析诗的语言结构:如词类活用、词序变换、句 子成分的省略与压缩。l鉴赏诗歌语言的形式美与音乐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和学生的文言基础关 系尤为密切,是诗词鉴赏系统工程的主基石。典型试题思考三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l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1、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例题:下列诗歌采用什么抒情方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 际上写人、写自己。借古讽今。作者通过赞颂 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 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 不思北上的行为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表达技巧修辞手法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 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这一点可以不必设专题复习)2、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用具体例子加强印象:l赋:铺陈,叙物言情,直陈其事,随物赋形l比:比喻,借物托情,有显有隐l兴: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因物 起兴,触景生情l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欲扬先抑、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例题:这两首诗表现手法有何相似之处鹿 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尺, 风灯照夜欲更。 沙头宿鹭联静, 船尾跳鱼拨鸣。(以动衬静 )需要重点辨析的手法l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 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l衬托:又叫映衬、烘托。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 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 )四、鉴赏要点: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 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首先要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如写了什么 景,咏了什么物,然后再体会作者抒了什么情, 言了什么理。(要注意直接的、正面的描写内容和实际反 映、表现的思想情感之间是否一致。古诗诗意, 含蓄居多,直白少见 ,需要反复思考。) 强化书面表达l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运用术语 表述严密 (练习训 练时要 条例清晰 求学生写 出完 逻辑合理 整的答案 ) 卷面清爽关于教材对诗词鉴赏的定位的思考1.教材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和考纲基本一致的,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把 握(感知),二是重点鉴赏一首诗的某一个方面。比如 某诗有特点的梦境描写等等。2.课文的提示也和考试重点契合。复习时可以 借助于学生所熟悉的课文来总结规律,揭示应注意的 问题,使他们生成解读和鉴赏的常用方法。3.课文的某些练习原本就是很好的训练示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除此之外,我们在复习时也可 以只提示学生诗词的特色和容易误解的情感主旨等 ,而不必每首诗词都拟一两个题目,因为学生毕竟 是有一定的基础了。熟悉需要掌握的术语常见思想感情术语有:迷恋、伤感、忧愁、惆怅、寂寞、孤独、烦闷 欢乐、赞美、恬淡、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壮志未酬的愤激需要掌握的术语22、篇章结构常见术语:层层深入、首尾照应、有分有总、详略得当 、巧妙过渡、铺垫等 3、表现手法常见术语: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欲扬先抑、衬托、渲染 、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对照比较、卒章显志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 物言志、借用典故、情景交融、借古喻今4、抒情术语创作风格常见术语: 婉 约:柳永、李清照、姜夔豪 放:苏轼、辛弃疾用 典:辛弃疾朴素自然:陶渊明飘逸豪放:李白沉郁顿挫:杜甫雄健高昂:王昌龄悲壮苍凉:高适需要掌握的术语3要让学生明确“诗言志”是言“我”之志,“志” 即通常所说的“情志”,实际包含了诗歌中常见的“ 小我”和“大我”两个方面。1、关于“诗言志”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要指导学生注意平中见奇的“炼字”(诗眼) 和“先景物后情志”等常态写作现象。 2、关于“字词、章法”问题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自、横二字)要把常见的表现手法明确地告知学生,指导 学生的重点是 对比、衬托等。3、关于明辨“随物赋形”等表现手法问题 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注意叙写对象范围及所抒情志大小悲喜的界 定和表述二、重视原诗评注或题干要求的理解分析三、强化书面表达的术语运用和连贯有序 4、解决学生鉴赏表达的“无从下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一、避免滥用和乱用术语不顾及诗句内容和重点 意象 二、切忌“望文生义”和“以偏概全”的简单随 意表述 三、力戒“断章取义”和“一叶障目”的无联想 、无整体阅读分析 5、解决学生鉴赏表达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问 题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意说人生苦辛,寓意两可)备考要点 l1、注重意象的积累 l2、正确解读意象 l 、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l 、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l 、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l 、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意象l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 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 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 ,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 ,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 l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 同于形象,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观和 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 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 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 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 的情意。 l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 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 诗有四个意象,即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 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三 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 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三个形象组成; 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 惫的感受,由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 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 象组成。意境l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 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 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 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作用1 l1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 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 的氛围。 l2借景抒情 l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l3塑造背景或环境 l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 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 、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 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l 4塑造意境 l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 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 ”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 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 意境深远的诗句。 l5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l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 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 、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 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l6奠定情感基调 l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 感的基调。 l 7以景衬境 l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 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 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 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 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 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l8 以景衬情 l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 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 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 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 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 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 的登高一诗,是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