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黄 奇 帆(2010 年 12 月 25 日,根据录音整理)今天,直辖以来的第三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十一五”和部署“十二五 ”教育工作,组织实施重庆市城乡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代表市委、市政府,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一、重庆教育过去五年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始终坚持推进教育普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普九” 。2006 年 40 个区县实现 100%“普九” ,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直 辖前,重 庆在西部地区的 “普九”程度比较低。直辖初,加上渝东南、渝东北等贫困地区,普及率只有 18.87%,中西部最低。我们用了 9 年时间成为西部领先,西部还有五六个省区要到 2012 年才能实现全面“ 普九”。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二是在“普九 ”基础上用 4 年时间实现了“普十二”。今年,重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 90%,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前,国家这项指标是 80%,西部很多省 70%。重 庆作为西部地区的省市,能 够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跟 东部地区一样实现“普十二 ”,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三是大学毛入学率达到 30%,西部第一,为今后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奠定了基 础。直辖初期,全国大学毛入学率是 14%,重 庆为 8%。这 些年来,国家每年增加 1 个百分点,重庆几乎每年以 2 个百分点挺进,今年超全国平均水平 4 个百分点。陕西省一直是西部的教育高地,今年大学毛入学率为 29%。四川省 虽现 有 110 万大学生,但人口比我 们多,大学毛入学率不到 25%。从 这个意义上讲,重 庆是当之无愧的西部教育高地。(二)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创新,解决了十大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历史性地还清了“ 普九 ”欠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大规模“普九 ”,当时国家和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地方又必须加快推进,就会产生负债,普遍表现为乡镇政府欠 债,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社会稳定。 “普九”欠债,重 庆达 28 亿元。2006 年,我们清偿了 2002 年以前形成的 20 亿元债务,然后,又 偿还 2002年以后形成的 8 亿元债务,成 为全国第一个全部偿还“ 普九”债务的省市。二是全面改造中小学危旧房。投入 45 亿元, 2006 年底全面消除了 420 多万平方米D 类、200 多万平方米 C 类 中小学危旧房,普遍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汶川地震发生后,投入 26 亿元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今年完成工程总量的 60%。三是解决学生寄宿难的问题。重庆农村多是山区,人口分散,加上大量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培养教育,必须大力 兴建寄宿制学校。 2006 年以来,我 们投入 68 亿元,计划到2010 年建成 2000 所。截止今年,已建成 2080 所,超 额完成任务。四是彻底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农村代课教师每月收入四五百元,只有在编教师的一半,又没有津补贴,有的上课十年、二十年,退休后还得不到养老等社会保障,很不合理,极不公平。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公开招考形式招录农村代课教师为公办教师。历史遗留的 1 万多名代课教师,除考试不合格者, 90%以上都成为正式教师。五是解决库区迁移学校的资金缺口问题。按照“三原 ”标准迁移的库区学校,本身搬迁经费不足,加之新建学校 扩大规模、提高 标准,累 计欠债 31 亿元。2007 年,我们配合协调长江委、三峡办进行资 金核查、 调整补偿投资,得到 5.1 亿元补偿投入。其余 26 亿元遗留欠债,已纳入三峡后 续规划予以解决。六是解决教师待遇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和公务员待遇差不多。2006 年以后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方面公务员实施津补贴改革,而教师没有实施;另一方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不再收取学杂费,教师津补贴来源产生缺口,直接导致教师与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出现较大差距。2006 年市政府用财政性资金为教师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 150 元,2007年和 2008 年分别提高到 300 元、500 元。 2009 年,落实资金 49 亿元,在全国率先落实并兑现 31.7 万义务教育教师的绩效工资。七是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 年,国家 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财政按过去两年的平均收费标准补助 80%。重庆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保障标准比周边省市高出 1 倍多。2008 年,又提高生均公用 经费 、校舍 维修改造补助等标准,实现农村与城镇学校 “同标准拨 款” 。八是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普九”完成后,投入校舍建设等专项资金 100 多亿元,今年 60%的中小学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 1080 片,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九是解决高中阶段教育瓶颈问题。过去, “普九”大规模扩张,初中的升学率只有30%40%。每年全市“”有很多提案和建议反映高中阶段学校不足。近五六年,我们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 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瓶颈问题得到历史性地解决。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规模 115 万人,比 1997 年翻两番。十是解决大学扩招生均经费问题。1997 年大学扩招前,国家部属高校的生均经费为 80009000 元,地方大学 为 5000 元。随着 扩招规 模的扩大,地方 财政教育经费没有跟上,所有地方大学生均经费 被减半为 2500 元。 2006 年我们研究决定,到 2010 年重庆所有大专院校生均经费达到原标准,目前超额实现预定目标,达到 5600 元。做成 这件事很不容易,扩招前不到 20 万大学生,新增了 50 多万人。现在又有一个新问题,根据1997 年的物价系数,当时 生均经费 5000 元,十多年后是否还用这个标准?如果算上通胀系数, 1 万元的标准也应该 ,至少 应该比全国各个地方率先达到目前部属高校 8500元的平均水平。(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了事关千家万户的教育民生。一是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从 2006 年、 2008 年秋季分别开始实施农村、城市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 2009 年,累 计投入资金 83 亿元,每年惠及 350 万中小学生。二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目前,资助学生总量 400 多万人。在全国率先 对中职教育“五类学生 ”实施资助政策,今年推行中职全免费,已在 10 个区县试点,力争明后年全面实现。三是健全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范围,26 万农民工子女享受 “两免一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今明两年 300 多万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要新建 115 所中小学校,解决他 们 子女的入学问题。四是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关爱机制。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把培养照顾好 130 万农村留守儿童纳入“ 民生十条 ”,我 们采取寄宿制、代理家长、托管家园、 “41”教育培养模式等方式,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五是实施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惠及学生 270 多万人次。市级落实 1 亿元奖补专项资金,区 县投入 7 亿元,为困难家庭中小学生提供学生饮用奶或鸡蛋。 对寄宿制学生按小学每生 2 元、初中每生 3 元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对非寄宿困难学生,免费提供“ 爱心午餐”。六是建立新型校园警务体制。今年三月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发生校园暴力伤害学生事件。为 保障学生安全,我们安排专项经费 4.4 亿元,建立了新型校园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配备校警 5588 名、校园保安 26554 名,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一校一警” 、“多校一警”全覆盖。七是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政府制定十条措施,通过引导基层就业、定向培 训、就业见习、 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在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三年期间,高校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 90%和 96%以上。(四)以大学城建设为载体,促进高等教育提档升级。重庆是山城,建设性用地比较少。 为改变高校“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现状,2003 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大学城,促进了高校基础设施扩张 。截止今年,大学城入住高校 15所,13 所已正常运转,2 所在建,学生 规模 15 万人。在大学城建设驱动下,全市大专院校近 30 所搬迁、15 所就地 扩张、西南政法大学等学校异地扩张。全市高校占地 40 平方公里,比 2002 年翻了两番,建筑面积由 400 万扩大到 2000 万平方米,生均占地由 20 增加到 60 平方米,超过教育部 标准 10 平方米,即使今后几年学生数量达到 80 万、 90 万,也是达标的。随着基础设施的大改造,6 个本科学院升格为大学,新组建 6 所本科院校、 24 所高职学院、 7 所独立学院,高校数量增加到 61 所。这不是拔苗助 长,而是教育发展、学校硬件设施改善、师资队伍和学生规模扩张之后的必然结果。每所升格的大学、新建的学校,全按照国家标准,经过教育部长达半年时间以上的 审查验收。 类似情况在上世纪 90年代,沿海地区大规模推进 ,而重 庆直到 2002 年还 原地踏步,没有一所高校升格。 现在我们还了欠帐。(五)始终坚持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创建民办教育发展制度改革的典范。一是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在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收 费标准、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促进民办教育大 发展。目前,全市民 办教育机构2954 所,在校生 60.2 万人。“十条政策” 在全国有率先开拓的意义,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肯定,并全国推广。二是在全国首创民办教育担保公司,为民办学校融资提供担保。公办学校有专门资金渠道,一般不需要融资,而民办学校的资金来源比 较困难。 经过调研分析,全市 300个中职学校中有 70 多个属于民办,而其资产总额才 2 亿元。说明这些民办中专大部分靠租借校舍办学。如果一个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其教育设施却靠租借,哪怕 办学的人出发点很好,也极有可能耽误学生。因此,我们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教育担保公司,帮助民办学校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担保公司已与 8 家银行签订 67 亿元规模的授信协议,为 20 多个学校提供了贷款担保。三是帮助部分民办学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些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方针、办学模式出错,最后 资不抵债。 办学人可以逃债、一了百了,但是几百个学生苦不堪言。我们采取由优质学校并购、政府偿还学校债务的办法,依法并 购了十几所民办学校,保障了教 师和学生利益。第二种是,民 办学校发生产权归属争议,对薄公堂,有的一扯十年,老师学生深受其害。我 们协调 司法诉讼,解决了他们的债权问题。民办 学校历史遗留问题 的化解,提高了民 办教育的含金量。(六)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达到教育财政投入占 GDP4%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重庆财政性教育投入年年占 GDP 的 4%。今年全国是 3.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从 2012 年开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达到 GDP 的 4%。重庆“十一五” 就做到了。我 们始终坚持预算内和预算外、预 算和决算、地方决算和中央决算 “三个比例” 保证教育投入。新增教育经费 70%往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这几年,除了六七百亿元正常预算外,基础设施建设有六七百亿硬投入,大学城建设 100 多亿元,30 个大学改造 200 多亿元,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 200 亿元,土地 转让 和税收优惠 150 亿元。 还有平时各种各样的资金调度。重庆优 先发展教育理念是牢固的,优先投入教育的资金渠道是畅通的。过去五年重庆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是全市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谨向全市教育工作者、向辛勤耕耘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园丁们表示亲切的慰问,致以崇高的敬意。二、充分认识发展教育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