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前言前言 在高考文综考试中,很多同学的政 治选择题能够得到48分满分或者44分的高 分,但往往主观题得分却不高,这很大程 度上与同学们的答题技巧有关。如何答好 主观题,是制约不少学生成绩提高的“瓶 颈”问题。结合教学和备考实践中的体会 ,总结平时考试试卷中比较常见的一些设 问,我们可以归纳出解答政治主观题的一 般思路。v甘肃省全国II卷非选择题得分情况(样本量 :95971 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题题号38(1)38(2)38(3)39(4)39(6)满满分121010101052均分7.11 6.435.635.464.8929.52难难度0.59 0.64 0.560.550.490.56卷一、命题探秘:“万变不离其宗”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命题都力求“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但是,细心比较分析考察后,也 不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共同特征:1、高考命题怎么选材宏观视角,微观切口宏观视角,微观切口政治问答题通常不回避热点,且选取的材料大都具有时代 实效性、突出当前国内外热点(国内热点为主)、突出区域 特色等特点,考察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 活中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的理解运用,可以说选材的视角 是很宽泛的。但在命题切入时,往往选择微观的、甚至是隐 蔽的角度进行设问,问的很小很细,不会太宽泛,所以我们 的答案也要紧扣设问,不能泛泛而谈。2、高考命题怎么设问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高考命题点应当是社会热点和教学重点的结合,不 能结合教材重点的纯粹热点、新闻是不便于考察或没有 意义的。可以说,素材的选取是“别有用心”的,必定 围绕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设问。因此,扣紧教材观点去 组织答案,落实到卷面上的必须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有 时适当补充时政观点。既然设问是立足课本的主干知识 ,所以在分析材料时就不要被相对陌生的材料吓倒,要 相信其答案我们肯定学习过,这也特别要求我们对教材 知识一定要熟悉,否则材料看了半天你都联系不到相关 的知识点去。 3、高考命题怎么立意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高考命题的趋势是越来越侧重考察考生的综合应用能 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演绎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核心问题抓不准,答非所问 ;语言表达不科学、不规范、不专业,口语化严重;分析 问题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语言混乱 ;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等等。因此,作答主观性试题,必须做到“言之有序”和“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是要求答案必须有一定逻辑 性和条理性,在操作上就是要“要点化”;“言之有物” 即要求答题的行文要“规范、具体”,注重政治术语的运 用,紧密联系课本相关知识。二、解题利器:“以不变应万变”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 的。但是,相对固定的模式还是有的,总结归纳高 考题目,我们多少可以总结出一些构思答案的线索 和方法。政治学科的命题设问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或四 个角度:一是一是 “ “是什么是什么” ” 二是二是 “ “为什么为什么”三是三是 “ “怎么办怎么办” ” 四是四是 “ “如何认识如何认识” 即前三者的综合而这四种类型的题目又各有特点,答题当然也 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 了什么问题/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 材料表明/说明了什么道理?”;当然,这种题目还有一 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 的某特定角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 的概括和抽象,从而考察其归纳思维能力。回答该类型的 题目,首先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概括出各层的中心意思 即论点,最后根据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论点相 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 ,从而确定答题所运用的理论知识。答题要求简明扼要, 再现课本知识即可,必要时(一般是哲学题目)适当地联 系材料。1.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题目的解题技巧如: (2010全国卷38题第(1)问: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 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答:(1)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 负责的原则;指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 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 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2010全国卷39题第(6)问: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 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 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 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 发展问题的解决。(联系材料处理联系)(2010全国卷38题第(2)问: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 。( 宝钢这样做取得了成功说明了什么)答:(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理论)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 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等是宝钢发展的内因。 (材料(材料 体现)体现)面对不利的外在环境,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 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材料体(材料体 现)现) 例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 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民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 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 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根据材料,阐明在国内文化消费中人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答:(1)应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 摒弃低俗文化。(2)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协调发展,应逐步增 加文化消费。(3)文化消费应与收入水平相适应,提倡适度消 费,反对过度消费。思维点拨:本题围绕消费观展开,组织答案时首先联系课本关 于消费观的知识,然后有针对的分析材料:增加文化消费协调 消费观;文化素质低俗化科学消费;过度消费适度消费。环 环相扣,浑然一体。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意义、作用、必要性、 原因、依据”等设问形式,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 生对相关政策、方针其现实意义的理解,进而提 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一般说来,某一方针、政 策等主观举措的出台,根源在于客观现实的需要 ,即必要性;另外这些方针政策实施会带来什么 后果或可能的影响,即阐明意义、作用,就是所 谓的重要性。简言之,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 题应就上述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展开说明。2.要求回答“为什么要?”的题目的解题技巧如: (2010全国卷38题第(3)问:实施节 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 。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 节能理念。 答: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 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 观要求;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观要求;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必要性。(必要性理理 论依据)论依据) 节能理念可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节能理念可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 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 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 为紧迫。为紧迫。(必要性(必要性现实依据)现实依据)如: (2010全国卷39题第(5)问:运用经济常 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答: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 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 生产补贴等; 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经济常识:阐述必要性,无非就是从社会经济现状 、生产力水平状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等方面 组织答案;回答重要性无非包括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对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革,对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例1:分析开封市为什么把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答:故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 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 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 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思维点拨:在上题答案中,讲开封旅游资源的丰富和市 场经济的要求是论述现实的必要性,讲旅游对其他三产发 展(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 展则是谈意义、重要性。由直接而间接,条理性很强。哲学常识:哲学角度设问“为什么”也往往是要考生回 答“哲学依据”等,组织答案是要视具体材料而定。但归纳 起来无非就是“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必要性”一 般侧重于“客观”(如物质、规律、联系、本质、社会存在 等);“重要性”一般侧重于“主观”(如意识、主观能动 性、认识、社会意识等)。事实上,也不可能那么泾渭分明 。例2: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必须要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分析略)答:(1)科学、前瞻的认识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指导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成功。(2)科学认识了农 业发展的规律、方向和前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思维点拨:答案中,第(1)是论述科学认识意义、重要 性;第(2)是讲认识农业发展规律的必要性。政治常识:从必要性方面考虑,可从国家(国家机构) 、政党(中国共产党)、民族和宗教、公民等行为主体几 个方面展开,一般着重分析其性质和职能(或职责、宗旨 )。例如: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组织活动原则,党的 性质、宗旨、领导作用、党的建设,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从重要性方面考虑,政治方面的意义根本上说表现为社 会主义民主的进步,对国家利益(即人民利益)的维护等 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设问进行分析,弄清主体和对象,答题时围绕“主体的需 要或紧迫性”、“对象的重要性或意义”两个方面展开。不过 ,如设问中明确限制回答“意义、重要性”时一般只分析“对 象”,3.要求回答“怎样做?”的题目的解题技巧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 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设问的形式除了“怎么做到 ”外,还有诸如“对策”、“措施”、“建议”、“启示” 等。这一类设问,前面多有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能结 合具体的背景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而不是泛泛 地罗列、记诵知识或政策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归 纳演绎能力、聚合思维。换言之,要在答题中审清 题目,结合设问,发掘材料中蕴含的相关信息(区 分不同的行为主体),再把有效的信息转化为相应 的学科知识,形成“对策”、“措施”。简言之,紧扣材 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如: (08全国卷38题第(1)问: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 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 些政策措施? 答(1)稳定粮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绝精神浪费;限制 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需求方面措施)需求方面措施)(2)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包 括: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的坚持 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