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习选官选官制度时段标准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科举制西周西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魏晋南朝东汉末年魏晋南朝隋唐时期隋唐时期血缘血缘军功军功孝廉(德才)孝廉(德才)门第门第出身才学才学三、监察与谏议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 样吗?为什么?样吗?为什么?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内涵: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 言行和决策。言行和决策。 3、监察官员或机构: 4、谏议机构; 5、监察与谏议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皇 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三、监察与谏议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 样吗?为什么?样吗?为什么?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内涵: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 言行和决策。言行和决策。 3、监察官员或机构: 4、谏议机构; 5、监察与谏议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皇 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监察官员或机构朝代监察官员或机构职能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御史府明清中央六科给 事中地方监察百官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中央百官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监督郡国长官“科道”督察院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 行监督监督中央六部业务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谏议机构朝代 机构职能隋唐宋朝门下省谏院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或 皇帝决策做法提出异议独立的谏官机构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明清专制皇权的发 展的顶峰机器衰落 难点: 两对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汉高祖刘邦(前)长安课堂设问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 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楚王韩信哀叹: “常言道:狡兔死, 良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平定了, 我是该死时候了”!早在楚汉战 争时,刘邦为了联 合反项羽的力量, 先后封了七个异姓 功臣为王。他们是 楚王韩信、梁王彭 越、淮南王英布、 韩王信、赵王张敖 、燕王臧荼、长沙 王吴芮。 西汉初期形势分封异姓王分封同姓王诸候王叛乱“七国之乱”西汉初期形势一、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汉初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1.原因: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一国两制) .目的;巩固了刘氏政权。 .结果:郡国并行”地方格局,暂时巩固了刘氏“天 下” ,但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中央与封 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 串通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面对诸侯国的尾大 不掉,如果你是西汉的谋 士你回想出什么高招呢?【读一读 想一想】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资料回放】说说这段话反映了主父偃的什么思 想【资料回放】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者阻其强 而合纵以逆京师.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意思就是如果手段缓慢的话,诸侯王就会骄傲自大,形成与 中央的争斗势力,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 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诸侯骨肉子弟无 尺地之封,仁孝之道就得不到播扬)。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 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则分其国,必稍 自销弱矣”。也会逼迫其谋反。 汉书.主父偃传主父偃请问:晁错和主父堰的主张有什么相同之处? 相同:都力主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不同:晁错力主削藩;主父堰的主张分割王国封地(二)汉武帝的地方集权措施 1、原因: 景帝刘启平叛,乘积收回王国行政权,诸侯国问题仍然尾大不掉。 2、措施 1)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 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2)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力量;“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3)酎zhou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618-907)1、藩镇割据的形成的原因 (唐玄宗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 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 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 个极为辽阔的边境。范阳(河北)、平卢(山东)、河东(山西)三镇 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与部 下 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而衰 ). 安史之乱后代宗在内地设节度史,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评叛的将领在内地为节度史,唐朝后期一 百五十年里,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中, 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 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 2.五代十国国局面实际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五代.后晋节度使过去的唐朝的军镇 为什么会藩镇割据 ? 政治上;行政自主 权;经济上;控制 着财权军事上;拥 兵自重。 分裂割据会给社会 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 地方分裂割据混乱 ,阻碍社会经济文 化的发展和交流, 战乱给广大人民带 来灾难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地方分裂 ,一直被看作民族大义的最高表现。三、宋太祖消除藩镇割据 (一)背景: 1、唐主举措失当,导致唐中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延续 2、960年北宋建立、都城 汴京(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措施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建立全国禁军,“强干弱枝”、“守内 虚外” 削实权, 剥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夫悍将的权力,实行文官制 度,派文臣任州郡长官,“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 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 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到京师。(三)结果: 1、利: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弊:极力分化事权,缩小官职的权限范围、军制紊乱(除禁军 外还有杂役厢军),导致“三冗”“冗官”、“冗兵”和“冗 费”, 两积积弱积贫的后患。过于削弱地方,造成地方抵御外 侮不力。刘邦亲自带兵俘获燕王臧荼。胁迫韩王信,韩王信被迫叛逃匈奴;借口赵王谋反, 把张敖贬为列侯;诱捕楚王韩信,先贬为侯,后找借口把韩斩首;逮捕梁王彭越, 先贬为庶人,后流放蜀地,最后被灭族;刘邦把彭越的肉酱送给淮南王英布,并借 口加害英布, 九江王英布起兵反叛,最后因谋反罪被杀;幸免的是衡山王吴芮趣味课堂功高能震主吗?在杯酒释兵权中,宋太祖是怎样“妥善”安置 昔日情同手足的开国大臣们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改变了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引起的血 腥和动乱,同时,还不会背上杀 功臣的骂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 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朱弁bian 曲洧wei 旧闻材料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后,“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 独当,而群臣不与也.” 叶适水心集 回答: 根据材料一,朱熹所说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的?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材料二反映的是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 面的什么重要措施?材料三说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问题解决 后,又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北宋灭亡是因为统治者过度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引起的。同 意,过于削弱地方,造成地方抵御外侮不力。一是设枢密院,有发兵权而不掌兵;二是将禁军的统领机构一 分为三(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 ),号称“三衙”,互不统属, 直接对皇帝负责;三衙掌兵而无发兵权,使之互相牵制;三是中央 禁军由精锐骁勇者组成,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地方,而地方军队 则人员装备都较差;四是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 兵力。 三冗;两积。2003年,明孝陵(朱元璋)和北京明十三陵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中。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中枢机构变化资料回放 废除宰相制度15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秦始置丞 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为专权乱 政之小人。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内外章 奏)、大理寺(最高法庭)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1.宰相制度的废除(1368年)(1)原因:明朝建国,沿袭元制,丞相权高位重接受历史的教训(明朝胡蓝案例)(2)措施: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属皇帝。(3)作用: 防止了逆臣乱政,君主专制强化达 到高度。又导致太监乱政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工作量过大怎么办?2.明朝内阁的出现 (1)设立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日里万机。2.内阁的特点: 内阁的出现是否会干涉皇权? l非法定机构(宰相制中央一法定机构,内阁顾问内侍机构) l军机处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l没有决策权;(决策要取决于批红)批 红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2)发展过程: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文渊阁大学士 设内阁参与机务正式确立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顺治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有时与皇帝意见 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皇权 受到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亲政后,为扩大皇权, 设立南书房。逐渐收回 权力 .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雍正帝七年(1732年) 军机处设立: 原因:雍正皇帝处理西北军务设立 职能:皇帝最重要的助理机构。 特点:机构精干、上传下达、效率较高、保密性强。 评价: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强化了皇权; 但是其政治决策封闭性弊端日趋明显。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隆宗门内军机处内景顺治皇帝内 阁 日常事务顺治的议政王大 臣会议决策机构康熙南书房南书房逐渐收回权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有 时与皇帝意见发生 矛盾,皇帝也不得 不收回成命,皇权 受到限制,雍正设军机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强化了皇权;2828、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 的是的是 A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抄写)(抄写) B B“军机大臣者,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皆亲臣、重臣” C C“军机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D“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解析D 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在于皇帝高度集权。A、B 、C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D反 映的是军机大臣完全按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