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2页
第2页 / 共152页
第3页 / 共152页
第4页 / 共152页
第5页 / 共152页
第6页 / 共152页
第7页 / 共152页
第8页 / 共152页
第9页 / 共152页
第10页 / 共152页
亲,该文档总共1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一、理解,能力层级为B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2012高考预测 1纵观2011年新课标地区高考,文言文测试 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这里“ 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 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 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我们“课内”学 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 断的。2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还涉及其 他散文、小说。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 面大,分值较高。例如2010年天津卷。第一节 文言实词1(2010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后面的题目。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 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 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 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 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 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 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 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 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 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 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 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 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 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 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 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 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 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 ,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 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 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 ,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 。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 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 偾军:溃败的军队。解析: 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 答案: D【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 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剑 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 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 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 内。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 剑跃马冲入敌阵舯缶担“这个黑将军勇 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大军到达,于 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先渡 过去。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 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 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 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 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 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 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 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 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 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 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 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 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 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公的 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 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 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 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 他们一起祭祀。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 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 “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 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 好把他抚养大吧。”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 ,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 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 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 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 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 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 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 :“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他的五世孙 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 祠堂祭奠。2(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 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 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 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 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 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 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 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 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 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 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 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 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 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 未之察耳。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 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 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 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 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 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 ,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 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 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 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 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 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 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 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 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 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 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 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 ,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 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 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 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 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 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 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 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 华书局1974年版)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 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 能够通过义译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 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 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 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敌”“能够敌 (名词作动词)”,就这么简单。 答案: A【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 人物。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 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 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 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 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孔明在 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 弃理政权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 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 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 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尽力治理蜀国 ,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 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样去 施暴政。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 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 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犯人,即使死去,犯 人也不会埋怨被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 。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 公一类的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 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 只是一个小霸王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 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 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 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 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 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 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 他的部下。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 一点罢了。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 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 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 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 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 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 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 ,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 的。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假 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 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 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 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 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 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如果进军 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 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 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 做的。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 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 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 军心。所以孔明带带着严严正的军队军队 ,不凭诡诈诡诈 的手段 ,不贪图贪图 微小的战战功(果然没有进进攻仲达), 仲达又发话发话 了:“孔明志向远远大,却不知道 抓住作战战的战战机,计谋虽计谋虽 多,却不能决断用 兵,表面会带带兵却不能权权宜行事。”这这些情 况都是仲达暗中寻寻找孔明行军军用兵进进退制宜 ,而虚造欺诈语诈语 言哄骗骗部下的手法,这这哪里 是他的真实实面目啊!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 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当 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 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 ,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 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 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 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 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 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 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 了吗?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我曾 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 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 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 二。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 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 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 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 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3(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目。 申甫传 汪 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常系 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 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 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 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 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 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