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7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5页 / 共67页
第6页 / 共67页
第7页 / 共67页
第8页 / 共67页
第9页 / 共67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形象2013古代诗歌鉴赏之二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 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 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 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 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 我”(非作者本人)。b指诗中创造的其他人物形象 。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 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 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 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 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和杂诗中的事 物。(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 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 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 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 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 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 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 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 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 ,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 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 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 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 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 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 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借该 形象表达的情感)。如何鉴赏诗中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 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 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 “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 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 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 ,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 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 ,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 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 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 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 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 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隐士形象。在这样一个寒 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 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 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 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 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 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 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 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 的聪明(机灵)。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 ”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 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 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 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 他乡的事实的?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 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 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 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 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 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 形象。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 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 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 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 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 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 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 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 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 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 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比喻性意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烘托性意象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 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 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 别情意。象征性意象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意象之情感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 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 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意象之情感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 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 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 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 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 与亲人相会。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 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 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 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答案:大雁是寄托着 思乡之情的意象。雁是 候鸟,春秋迁徙,秋天 ,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 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 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 此诗人人常常借雁抒情 ,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1、由_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_季节。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_ _ 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 _ 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_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