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卷波澜壮阔的顿河哥萨克民族史诗 一段至悲至美的家族悲剧在时代的动荡中展现出“人的魅力”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一:作者肖洛霍夫?! 世界名著静静的顿河的作者究竟是谁这在苏联文学界尚有争议。 一般都认为此书的作者是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1905 1984),但在20年代末当小说第一、二部问世时,却有人提出它是肖洛霍夫 抄袭的一部书,那本书也叫静静的顿河。1930年,肖洛霍夫曾在一封信 中承认他知道那本书,不过那是一本关于1917年顿河流域的旅行札记,并非 是一部长篇小说。 1974年,流亡国外的索尔仁尼琴在巴黎出版了题为急流、副 标题为一部长篇小说之谜的文章,再次提出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 剽窃的作品。其根据是:第一;作为一个学历浅、经历不广的20来岁的青年 ,当时是决不可能写出那样有广度和深度的鸿篇巨著的;第二、全书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技巧很不平衡,体现出不是一人的创作风格,其中“真正有艺术 价值”的部分则是从一个名叫克留柯夫那里抄袭来的,而那些空洞的政治宣 传才是肖洛霍夫自己写的。但更多的苏联作家和评论界人士则认为,上面两 条根据是不足为凭的,文学史上年轻的作者写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作品的例 子是不计其数的,至于那个克留柯夫早在1920年就病死了,而小说的内容却 一直包括到1922年的事件,所以这种指责是不能成立的。 1991年10月4日,苏联工人论坛报发表了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名著静 静的顿河第一卷第一页的手稿 。至此这场争议似乎可以得以平息。 在此,我们暂且把其作者定为肖洛霍夫。肖洛霍夫的生平和创作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的一生中绝 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的多 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 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如担任办 事员和扫盲教师,参加武装征粮队等。 1914年肖洛霍夫先是被送往莫斯科,后来又回到哥萨克村里上学。十 三岁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对乌克兰的入侵中断了他的学业。1919 年至1922年这段时间里,年轻的肖洛霍夫为红军做过各种工作,其中一项是 在顿河地区征集军粮,大部分哥萨克人却竭力抵制布尔什维克的“横征暴敛 ”。 1922年,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加入了“青年近卫军”,成为年轻的无 产阶级作家组织的一员,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 军”。1923年,肖洛霍夫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 结婚。19231924年间在青年真理报上登载了他的三篇杂文考验、 三、钦差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1925年他们回到了顿河地区定居。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巨大成 功使肖洛霍夫声名鹊起,经过14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闻名于世。1926年 ,他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后合为一集),受 到文坛的关注。在集子的20多篇小说中,作家把严峻而复杂的社会斗 争浓缩到家庭中间和个人关系之间展开,在哥萨克内部尖锐的阶级冲 突的背景中展示了触目惊心的悲剧情景和众多的悲剧人物。早期作品 特色鲜明,但艺术上还欠成熟。1940年,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完 成。小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30年肖洛霍夫见到了斯大林,1932年肖洛霍夫成为一名正 式的苏员。根据后来发表的文件,肖洛霍夫曾两次在斯大林的亲 自过问下,于30年代救助过遭受饥荒和政治清洗的顿河人民。1938年 肖洛霍夫本人受到人民内务委员会的迫害,但由于斯大林的帮助而幸 免于难。 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上过前线,写了许多通讯、特写和短篇小 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 未完成)。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 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 作。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 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肖洛霍夫两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 英雄”的称号,1939年他获得列宁勋章,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1960年获得列宁文学奖金,并获其他多种荣誉。他支持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至斯大林死后解冻时期的苏联文学界的高压政策,因而声誉下 降,但在人民中间仍受崇敬。1984年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鲁齐林 诺村去世。 二:作品情节简介 静静的顿河共4部8卷,肖洛霍夫从1925年开 始创作,到1940年完成,历时14年之久,被称为 哥萨克社会历史上的一面镜子。 静静的顿河反映了1912-1922年哥萨克经历的 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哥萨克的战前和平生活;第 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七月 社会主义革命;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和战后生活 。散布在顿河沿岸的鞑靼村里,有一位名叫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年轻人, 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他俩的恋爱很快地传遍整个部落 。其父为了遏止这种行为,便替他娶了一位富农之女娜塔莉亚为妻,而 贤淑的娜塔莉亚,也受到全家人的喜爱。但是,葛利高里已完全沉迷于 阿克西妮娅的热情,他无法满足于娜塔莉亚,而重回到畸恋中。其父在 盛怒中与儿子起了冲突,葛利高里便不顾一切偕阿克西妮娅私奔。他暂 时在李斯特尼斯基将军的府里工作。娜塔莉亚在失望之余企图自杀,但 未成功。 不久,葛利高里即被征召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在前线出生 入死时,在后方的阿克西妮娅却在少主人的诱惑下,开始与他陷入缠绵 的热恋之中。受伤返乡、得知此事的葛利高里,在愤怒之余便回到顿河 岸的父亲家里。当他获得十字勋章, 又重回战场时, 娜塔莉亚已生下 一对孪生儿。后来,俄国发生大革命,哥萨克族的人都离开部队,回到 自己的家乡,只有葛利高里却加入红军,担任队长, 与白军作战, 但 又再度受伤返乡下。内战风暴逐渐逼近顿河沿岸,哥萨克人为了抵御红 军,保护村庄,这也奋勇作战,葛利高里无奈只好加入村人组成的军队。 自此起,顿河即陷入持续展开的血腥战斗中,葛利高里的命运也象被顿 河的强风吹拂般,无法安定下来。战后,在倾废的村庄中,他与阿克西 妮娅重逢,两人也再度绸缪在一起。不久,他以叛军师长的身分,率军 与红军对抗。此时已怀身孕的娜塔莉亚得知丈夫的心又回到阿克西妮娅 身上时,企图堕胎,却失败而死亡。后来,红军的势力如排山倒海般很 快地控制了整条顿河,身为叛军的葛利高里只好带着阿克西妮娅,混在 逃难的人群里逃亡,但逃至诺瓦洛西斯特时,不得不投降,转而为红军 效力。最后,当葛利高里由红军退伍,回到在逃难途中因患伤寒而返回 鞑靼村的阿克西妮娅身边时,却因他以前曾有反革命行为,而传出要逮 捕他的风声,至此,他不得不逃亡加入匪徒组织,再度与红军对抗。 可是此时的匪徒们已军纪散漫,在无可忍受之余了,他决定带阿克西妮 娅离开,寻找属于两人的新天地。他俩想趁着暗夜,骑马逃走,不料被 红军发现,阿克西妮娅被子弹击中,失去生命。此时的葛利高里也丧失 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惫地回到顿河岸 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年幼的儿子 米夏洛而已。人的魅力静静的顿河中没有一个概念化的英雄,有的只是一群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顿河的平凡儿女。它展现的不是什么英雄主义,而是“人的魅力” 1、葛利高里小说的主人公,顿河鞑靼村麦列霍夫家的小儿子。与邻居司捷潘 的妻子阿克西妮亚相爱,却接受父命娶了同村首富的女儿娜塔利亚。 战后他一直在各种政治势力间徘徊犹豫不知所归,充满了矛盾痛苦, 直至最后,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他,拥有的只剩下自己的儿子了。“我在道路纵横的世界上,夜来临,打开您的门,家的世界啊” u 在残酷的战争中保持了近乎完整的人性 u 浓浓的人情味 娜塔利亚人间的天使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妻子,贤惠,善良,羞涩,纯洁,公婆理想的 好儿媳。对葛利高里一见钟情,以后的日子里,无论丈夫对她多么绝 情,她始终对他一往情深,可以说对丈夫的爱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意 义。“这个女人是为了你才活着的” “一看到葛利高里,她的两只惺 忪的眼睛就放射出那样明亮的喜悦光彩” 追求专一坚贞的爱情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念念不忘的也还是自己的丈夫,尽管她的 死原本就是因为丈夫的不忠米沙特卡悄悄回答说:米沙特卡悄悄回答说:“妈妈躺在内室的时候妈妈躺在内室的时候她还活着的时候,把我她还活着的时候,把我 叫了去,这样嘱咐我:叫了去,这样嘱咐我:爸爸回来的时候爸爸回来的时候你替我亲亲他,告诉他,叫他你替我亲亲他,告诉他,叫他 疼爱你们俩。疼爱你们俩。” 丈夫对她是疼爱的,这种爱虽然不同于对阿克西尼亚的爱,但却另有 一种柔情 阿克西妮亚“我曾经爱过了”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情人。少女时即遭父亲强暴,婚后又备受丈夫虐 待,痛苦的生活使她面对葛利高里的爱情时表现出其晚熟爱情的全部 激情。 “为了我整个的痛苦的生活,我非爱不可!你们杀死我我也不怕” “他是我在世上 唯一的亲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u 大胆泼辣,“她什么也不怕,真是个好样的女子”善良聪敏,极会察言 观色 u 热烈地爱着葛利高里,只要他的一个口信,一张纸条,无论前面有什 么危险她都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走。“你上哪我就上哪,就是去死我也愿意!” u 三次随葛利高里出走,三次失败,最后死于红军征粮队的枪下,死时 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 “世界啊,当我死后,请在你的静谧中,为我留 下我曾经爱过了这一句话” u 较之娜塔莉亚,有点世故老练 妲丽亚草原上的野蔷薇麦列霍夫家的大儿媳妇,一个充满激情的生命,风流放荡 “她生在世上,就像红柳条儿,又柔软,又美丽,人人都可以和她亲近” ,无所拘束,不讨公婆喜欢。 u 丈夫死后,她也心如刀割,但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 u 身染梅毒,不愿难看的死去,自沉顿河。 伊莉尼奇娜尼俄柏的眼泪 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母亲,在战争中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丈夫, 最后在对小儿子等待中死去。 她就像悬崖上那个永远流泪的母亲 杜尼娅 麦列霍夫家唯一的女儿,善良懂事,体贴,善解人意,执意嫁给了杀 死了自己哥哥的米沙,婚后却因为无法理解丈夫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以 及丈夫和哥哥之间的矛盾痛苦无奈 “她包了一头巾干净麦子,拿到坟地上,撒到彼得罗、娜塔莉亚、妲丽亚的坟上,好叫鸟儿一早就 飞到亲人的坟头上,她的一颗孩子般纯真的心完全相信,死者会听到悦耳的鸟叫声,会高兴的”麦列霍夫家的其他成员 彼得罗麦列霍夫家的大儿子 他是一个喜欢战争的人 三个喜欢战争的人(战争中一切制度规范都不起作用了;战争中所有人 的痛苦减轻了自己原本就有的痛苦;战争中有些人可以不走寻常的路子便青 云直上) 处事圆滑,懂得变通 善良 在哥萨克暴动中,死于红军米沙的枪下 潘捷莱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父亲 性情暴躁,但对家人怜爱有加 有点幽默的味道(可爱) 虚荣,胆小,世俗,有时候蛮不讲理 他参战回家先问的往往是牛,粮食和财产 “他的生活经历了一场战争,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决定什么也不管了:听天由 命吧!”两个坚定的信徒“人的一生注定是某种信仰的信徒,对于这个信徒来说,信仰就是他的一 切” 叶甫盖尼.李斯特尼次基执着地信仰沙皇和旧的时代(孩子般天真的兴奋),但那个时代已 经一去不返,他的人生注定是悲剧 米沙布尔什维克的忠实信徒,因为这个信仰杀死了自己朋友葛利高里的 哥哥,与朋友反目,杀死无辜的老人三:作品的思想意义静静的顿河着重写了在新旧政权、白军和红军、新世界和旧世界斗 争过程中,以葛利高里为代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