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描写题的答题技巧纵观历年初中语文的各次考试,凡牵涉有景物的文章,一般都要考考景物在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当老师没有给学生讲讲景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时,多数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考题会束手无策。面对分数,学生不甘心丢,老师也不甘心失。于是,很多老师都为此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应考经验。在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也总结出一些应考的方法,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理解,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让学生储备知识点1、教师要让学生弄清景物描写的对象。学生弄清景物描写的对象,是能答题,可能得分前提。景物描写的对象,概括地说,凡环绕人的但不是对人的描写,都可以说是景物的描写。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如果用绘画用语来表达,那就是: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风景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风景。广义的风景画,包括人工景物,如宫殿、寺庙、园林等。狭义的风景画,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电等。我这里采用广义的概念。风物画的范围,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制造的具有特点的景物与器物。较大的如园林,较小的如金石风物描写,应该有独具的特点。风俗画,也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风 俗画,指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例如, 红楼梦是 17 世纪中国上层贵族的风俗画。狭义的风俗画,指作品中有关地区的独特的风俗人情、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描写。我们这里所说的风俗画,主要指后者。2、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景物描写会在哪些文学作品中出现。其实,任何一部(篇)文学作品均有可能出现景物描写。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均有可能出现景物描写。只不过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诗歌中,景物又叫意象。3、教师要让学生熟记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我归纳为以这样的四种: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四是突出主题。学生熟记了这四点,加上他会辨别景物,等于有“米”可做“粥”了。二、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1、关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的答题技巧。在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 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孔乙己开头写道:“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的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同时文中的“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的酒店格局,盐煮笋、茴香豆、等“下酒物” ,在不经意间已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交代了文化背景。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环境描写” “交代”是关键词,因此答题格式应为:这里用了描写,写出了,交代了。2、关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答题技巧。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 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 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再如孤独之旅中写道:“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这里的景物描写就渲染了暴风雨来临前令人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给学生的答题技巧就是:此处运用了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这是考试的重心所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练。练的方法:学生口说,说完后笔写,写完后交给老师或小组内的优秀同学检查。也许你会认为,你这不是应试教育吗?是的,这的确是在应试,不应试,学生的分数从何而来?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 书的过程不是授给学生“鱼” ,而是授给学生“渔” ,有时我们也只有先给学生“鱼” ,然后再让其在其中去摸“渔” 。为了让学生答题时能更准确地写出答案的要点,我还特意为学生写了“好景好心情,坏景坏心情”的口决,旨在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形容词去形容它。3、关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的答题技巧。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例如孤独之旅中对暴风雨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埋下了伏笔。又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答题技巧:此处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关于突出主题的答题技巧。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答题技巧: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三、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我在上面也谈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要不教,你就得给学生“渔” 。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就是获得了一条极大的“鱼” ,终身受益。那么,上面所讲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技巧除了在小说中适用外,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适用吗?答曰:适用,百分之百的适用。比如:秋思之祖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这样描写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这里的景物就是为了渲染一种冷落暗淡气氛,为了烘托游子的思乡之情。又如: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的意象(景物) “月落” “乌啼” “霜满天”等就是为了渲染清幽寂远氛围,烘托自己的愁绪。综上所述,学生掌握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答题技巧,也就掌握了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答题技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