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减”出发展新天地-探寻构建服务型政府路径盘点今年 1 月8 月经济发展指标,武昌区成绩不俗: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 21.14 亿元、区级财政收入 6.1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27.5,两项指标及其增幅居全市中心城区前茅。2005 年,武昌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区级财政收入指标均拨得全市头筹。而在 2005 年前,这两项显示一个区实力的主要经济指标,却一直无法令武昌人骄傲。令武昌一跃而起的奥秘是什么?从武昌区构建服务型政府路径中,不难找到全区经济大发展的答案。减阻力树立服务理念为企业、为人民“有些人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企业的发展,过分地考虑部门利益甚至一己私利;有的领导只考虑怎么把本单位工作搞得轻松一点,福利好一点;工作标准上,考虑让领导满意多,让群众、企业满意少”2004 年 9 月 9 日召开的武昌区政府工作部署会,气氛严肃,时任区长张光清一针见血,指出某些机关工作问题的根源。一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随之而来,主题:密切与群众、与企业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水平。反映突出的 7 大问题被一一列出,专项整顿行动启动,通报部门间相互推诿、收受礼品违规办事等 8 起损害投资环境的典型个案,查处相关责任人,用“即时奖励”措施鼓励公务员积极行政、及时行政。政府部门精神面貌为之一振。“我是谁?为了谁?”在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工作理念上,张光清有着看似简单实为深刻的概括:为企业,为人民。 为企业,就是为发展。城市的道路基础设施,高楼大厦都是企业建造的;25 亿元的财政收入是企业等纳税人提供的;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养活了一方百姓,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更多地缴税,政府才能为群众办更多的事。为人民,就是牢记党的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建设服务型政府,张光清要求全区各部门及工作人员,树立“为企业、为人民”的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指导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办事首先想到企业,想到群众;自觉地服务企业,服务群众。 教育实践活动带来大变化。部门推诿减少,工作阻力减少,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的意识大大增强。 减包袱建立保障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 从吃“杂粮”到吃“皇粮”,从差额拨款到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额拨款2004 年 1 至 5 月,武昌区城管执法中的罚款总额为 116 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52。“罚款不再是目的,执法队员从抓肚皮转而抓脸皮,实现了职能的回归。”该区城管局负责人说。 2004 年初,在区领导的支持下,继率先在全市对政法战线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该区又率先对城管执法队员实现财政全额拨款,同时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而此前,执法队员的经费由两块组成:财政拨款,罚没款项按一定比例返还。罚款多少,直接关系到执法队的办公经费,以及队员的收入、福利。 “最大的转变体现在依法行政上”,区城管执法大队负责人表示,实行“收支两条线”后,罚款不再是目的。执法队员从“事后罚款”转为事前介入,直接罚款的少了,事前宣传、限期整改的多了。 注重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后,对固定摊点、企业、单位的罚款从以往占总罚款额的七成下降到四成,执法矛盾得到缓解,在全区的“拆违”整治中,自拆率达到 80以上。 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担心“吃饭”问题,管理者将更多精力放在真正意义的管理上。 武昌火车站,是武汉的重要窗口,日均客流量 5 万人,高峰时达 12 万。曾经一段时间,火车站前“公话宰客”、“数钱骗局”等旅客投诉频频见诸报端,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原来,在武昌火车站的经营门点里,有一部分就是站前办在经营。当时的站前办,既要搞管理,又要忙创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当然难以服众。 2005 年 10 月,区委区政府对站前办果断地进行改革。原有的 40 名职工全部重新竞争上岗,择优录取 10 人,人员经费全部由区财政保障。管理者不再是经营者,而是一心一意抓站前秩序。新机制运行 10 个月来,站前秩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110 报警率下降69%,群众投诉率下降 43%。 如今,全区公安、城管、环保、文化、劳动、卫生等所有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全部彻底实现收支脱钩。罚没收入大幅减少,武昌区财政收入质量直线上升,税收占区级财政收入比例提高到 92%,连续 3 年位居全市之首。 减环节理顺协调机制各部门拧成一股绳 今年 1 月至 9 月,万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合记黄埔屈臣氏、万科集团、中国燃气集团、上海锦江集团、宁波双林汽车配件、江苏德威热力、湖北投资公司、湖北山河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纷纷抢滩武昌。引进资金 500 万元以上项目 60 个,其中资金5000 万元以上的项目 23 个。 翻开武昌区改善投资环境大事记,投资环境改善的轨迹清晰可见: 2003 年底,在台商推荐的 62 个城市与地区排名中,武昌的综合评价结果上升为“值得推荐”,成为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 2004 年,区政协二次全会上有 6 件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提案,而 2005 年政协会上此类提案为零。 2005 年 8 月,在武昌区建设投资环境座谈会上,令职能部门喜出望外的是,20 家企业无一投诉投资环境。 2006 年 8 月 21 日至 29 日,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组织的“行政许可窗口”暗访组,切实感受到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不是单纯的审批管理窗口,而是行政审批、企业服务、政务投诉“三合一”运作的服务机制。随机民意调查显示:企业、市民对该中心各窗口满意率100%。 投资环境的改善非一日之功。 地区间比投资环境,实质上是比政府服务。为解决政府部门分工细、环节多对政府办事效率带来的影响和给企业带来的困扰,自2004 年武昌区先后建立起了四大协调机制:城建协调机制、城管协调机制、重大项目协调机制、服务企业协调机制,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服务企业协调机制自去年 6 月运行以来,67 个企业反映的 134 项问题和困难,97.8%得到解决,企业满意率为 99%。过去企业遇到“麻烦”找区领导,现在遇事通过协调机制很快迎刃而解。 记者宋兰兰通讯员欧新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