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4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5页 / 共94页
第6页 / 共94页
第7页 / 共94页
第8页 / 共94页
第9页 / 共94页
第1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2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3454.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基本概念常用大气环境标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基本概念 (P102104)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源 定义: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按污染物产生的来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运输、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按几何形状分为:点源、线源、面源、体源按运动特性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按几何高度分为:高架源、中架源和低架源按排放的时间长短分为:连续源、瞬时源和持续有限时间源按排放形式分为: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4.1.1.4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 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 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 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 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 区域。 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 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 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 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 为复杂地形。 地形分类简单地形5Km5Km复杂地形 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 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 的排放。 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常用大气环境标准介绍(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P134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44-93)(5)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l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l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共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标准制定了9种污染物在不同取值时间情况下的各级别的浓度限值,包括S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NO2、CO、O3 、铅(Pb),苯并a芘(BaP),氟化物(F)。4.1.3 污染气象基础知识大气污染污染受体污染物大气4.1.3.1 大气圈4.1.3.2 主要气象要素 干球湿度、湿球湿度 云量 风 能见度气象要素气象要素 风(风(向量)向量):风向、风速等。:风向、风速等。空气质点的水平运动风空气质点的垂直方向运动对流风向风的来向风速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 距离 10m高处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正点前10min的平均风速、风向 t 风向风向:风的来向,通常用16个风向来表达,即N、NNE、 NE、ENE、E、ESE、SE、SSE、S、SSW、SW、WSW 、W、WNW、NW、NNW,静风的风向用C表示。 风频风频: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风向的风频。 主导风向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作为区域的主导风向,其风频应有明显的优势,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风玫瑰图风玫瑰图:16个风向的风频联连而成的图,从图中可以读出主导风和静风率。风玫瑰图C表示静风,风速小于测风仪最低阈值。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4.1.3.3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 气象的动力因子风和湍流湍流:大气不规则的运动 风和湍流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稀释起着决定性作 用。 气象的热力因子温度层结、稳定度 温度层结: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情况称为温度层结。 一般情况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逆稳层: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强稳定性 大气稳定度:越不稳定扩散和稀释能力越强。大气稳定度的等级地面风速, m/s太阳辐射等级+3+2+10121.9AABBDEF22.9ABBCDEF34.9BBCCDDE55.9CCDDDDD6DDDDDD注:地面风速(m/s)系指距地面10m高度处10min平均风速4.1.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第一,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编制评价方案。第二,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第三,报告书编制阶段 ,主要工作是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大气部分的编写。工作程序分三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编制报告书阶段;正式工作依次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三个方面。工作程序的主要内容大体可按“三三制”来理解和记忆。4.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4.2.1评价工作分级方法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0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i(下标i为第i个污染物),Pi的定义为:Pi= Qi /Coi109式中:Pi评价等级判别参数,等标排放量,m3/h;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t/h;Co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oi如何取值?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 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 浓度占标率Pi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 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 。其中Pi定义为:式中:Pi 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 大地面浓度,mg/m3;C0i 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32Coi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做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Coi取值的说明:Qi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如果污染物数大于1,取Pi值中最大者。Pi/(m3/h)地形Pi 2.51092.5109 Pi2.5108Pi50km对气象数据最低要 求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件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复杂风场模拟污染物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恶臭、能见度其他街谷模式长时间静风、岸边 熏烟不同预测模式所需主要参数要求参数类型ADMSAERMODCALPUFF地表参数地表粗糙度、最 小M-O长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反照 率、BOWEN率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 类型、植被代码干沉降参 数沉降率干沉降参数干沉降参数湿沉降参 数清洗率湿沉降参数湿沉降参数化学反应 参数化学反应选项半衰期、NOx转化系 数、臭氧浓度等化学反应计算选项其它参数模拟建筑物/山 区时区、城市/农村时区、地形影响半径、 气象台站影响半径、风 速幂指数、经风阈值、 混合层阈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基本附件要求序号名称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1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 据文件2气象观测资料文件3预测模式所有输入文件及 输出文件基本附图要求序号名称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1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 气敏感区分布图2基本气象分析图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4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 图5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 布图基本附表要求序号名称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1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 果表2污染源调查清单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 析结果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5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 标分析表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大气环境容量卫生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定义:在给定的区域内,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大气环境容量的确定,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制定大气环境规划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有关因素: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淀、清除机理1 大气环境容量(1)修正的AP值法 (2)模拟法 (3)线性优化法修正的A-P值法最简单的估算方法,特点是不需要知道污染物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以粗略地估算指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料: 开发区范围和面积区域环境功能分区第i个功能区的面积Si第i个功能区的污染物标准浓度限值cio第i个功能区的污染物背景浓度cib 步骤 根据所在地区,按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表1查取总量控制系数A值(取中值)确定第i个功能区的控制浓度:ci=cio-cib确定各个功能区总量控制系数Ai值:Ai=ACi确定各个功能区允许排放总量:Qai=AiSi/(S)计算总量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Qa,允许排放总量Qa是对新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的一个估计,要将其转变为建议的总量控制指标,还需要考虑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布局、产业结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以上方法原则上只适用于大气SO2环境容量的计算,在计算大气PM10的环境容量时,可作为参考方法。选择总量控制指标:烟尘、粉尘、SO2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即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2 卫生防护距离对于无组织排放,特别是有害物质的无组织排放,工业企业应采取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强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带大气层时,其浓度如超过GB3095与TJ36-79规定的标准浓度限值,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