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题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 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 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 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 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 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 作者简介范仲淹,(),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传世。生字注音滕(tng) 谪(zh) 曜(yo) 汤(shng) 淫(yn) 冥(mng) 偕(xi) 樯(qing) 楫(j) 芷(zh) 怡(y)一词多义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看) (景色)(和乐)(和煦)(有时)(或许、也许)古今异义越明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去国怀乡进亦忧,退亦忧(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写一篇文章,今义,学生练习所写的文章) (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进,入朝为官;退,隐居山野;今无此义)小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面山而居 居十日一词多义。国或居国防 国家 国都 有时或许 处在 居住 停了初极狭,才通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则有心旷神怡土地平旷,屋舍严然通通过顺利通晓旷开朗宽广通假字。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具,同“俱”,全, 都属,同“嘱”,嘱咐虚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其必曰 其喜洋洋者矣 必先苦其心志以其来 因 凭 用来代词:他,他们 语气词 代词:他的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 词句)领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 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 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 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 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 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 不同。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 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 “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 ”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 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 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 ”“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 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 好。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气势非凡宽阔无边湖光山色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 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 什么?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3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 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第4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 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 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 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 的主旨。“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进”指什么?“退”指什 么?“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 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 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 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 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 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 义。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 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 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 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 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 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 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文章主要内容岳阳楼记交代作记的缘由总写巴陵胜状并提出览物之情(异)阴天(悲)晴天(喜)以物喜,以已悲异二者之为不以、不以 先天下、后古之仁人迁客 骚人文章语言美文章立意美文章意境美句式美:骈散兼用。音乐美:有音律的对仗,有整齐的韵脚。炼字美。“衔、吞”、“不以物喜”、“先天下”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在脑海中再现文章 中“雨湖、晴湖、月湖”优美生动的景物,从形、 声、光、色、味多个方面。例如:文章立意:范仲淹借作记之机,含蓄而委婉地规劝 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试图以自己“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 感染老友。思考: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含义。联系生活谈谈你怎能样才能达到“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境界。表达方式和文章主旨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山与 湖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山的关系,而且 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 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再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一“跃”一“沉” 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让人叫绝再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简洁,像格言一样 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丰富的含义溶铸到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文章语言美炼字美“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 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在夜间,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 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一起 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 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对唱, 作者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给我们 描绘了月湖优美的意境。文章意境美月湖美一、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庆历四年春,嘱予作文以记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予尝求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记) (描) (抒)(议)表达方式和文章主旨二、文章主旨: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阔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 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 ,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 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 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 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 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 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 、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 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 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更适长 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 尝解衣就寝。或也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济,日昃始食。遂大通“六 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 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 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 ,甚奇之。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 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 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 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 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 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 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 ,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 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 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 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 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 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 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 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 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 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 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 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 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 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 余人而后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