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 近 苏 东 坡苏轼():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成员。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 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千古奇才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 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 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 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 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元祐元年(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 绍圣元年 (1094) 又遭贬职惠州儋州。皇太后驾崩,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 海南), 元符三年(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 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 园”。一: 在黄州,躬耕东坡,竹杖芒鞋,营造 雪堂。生活地像陶渊明,在自己的东坡庄 园过着神仙般的隐逸生活。二:工程与赈灾:杭州太守时:疏浚运 河;设立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解决 居民的饮水问题;修筑西湖苏堤;开仓 赈济灾民。三.瑜珈与炼丹:寻求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 宁静,虽身处不幸,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也曾天真的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 羽化而登仙。”四.在海南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随遇而安,自己表示要常做岭南人,自己 说:“心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问余平生功业,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 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 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 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 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他 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 生”方方喜欢苏东坡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塑造了一个力 挽雕弓射天狼的英雄形象。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 ;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方法指导:悟诗情要抓意象和背景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 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 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壮志难酬,感慨深微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 梦,一樽还酹江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有像藻、 荇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缺 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 中。 四、身处逆境,自得其乐浣溪沙 苏 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 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 黄鸡。v 借景抒情,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怀念亲友,深沉豁达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 限热爱。 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比一比,赛一赛一、默写: 1、( ,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 ),村南村北响缫车。 3、庭下( , , 。)何夜无月? 4、谁道人生无再少?( ! )。 5、( , ,)此事古难全。 二、请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 间沙路净无泥”的画面。山下的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清澈的溪水里,松林间的沙路 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污泥。链接中考: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 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 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 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 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 道哉! -西湖游记之晚游六桥待月记 文/袁宏道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 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 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 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 ,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 柔情,山水的容颜和情意,更是别有 一种情趣。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 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苏东坡喜爱烹调,以红烧肉最 为拿手,他曾以诗介绍其经验: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 自美。”百姓们知道苏东坡喜食 肉,那一年的春节,大家不约而 同给他送来猪肉、绍酒。苏东坡 收到这么多肉和酒,觉得应该与 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便吩 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回赠民工 。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烧,结果 烧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一时传 为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 为人,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 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 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的 传统名菜。东坡趣事: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 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 手往江岸一而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 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 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 (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 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 随之而萌。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 字;读尽人间书。”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 者专程来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 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 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苏轼羞 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 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 尽人间书。”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 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 小和尚喊“茶。”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 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 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 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 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 ,连声地说:“请上坐!” 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 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