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5 年对毕业生跟踪的自查报告年对毕业生跟踪的自查报告2015 年对毕业生跟踪的调查报告我校对近一学年对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工艺美术、电子商务、汽车制造与维修、文秘、商务英语、会计(财会电算化)、电子技术应用、园林设计、酒店管理等十三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统计和梳理,这一年我校毕业生共1184 人,共发出毕业生跟踪调查表 1184 份,收回 954 份, 在调查表中,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占 44%,第二份工作占 36%,第三份工作占 16%,第三份以上的占 1%;目前的薪酬 1000 以下的没有,10002000 的为.,2000-3000 为76%,3000 以上的为 15%;学生现在所做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是否对口中,对口为 12%,基本对口为 64%,不太对口为 28%,完全不对口为 8.1%;在学生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条件的问答中,专业是否对口占 9%,薪酬待遇 42%,有发展前途 38%,个人兴趣为 11%;在就业历程中,学生觉得最不容易适应的,生活与环境占 25%,心理压力30%,与人相处 29%,劳动强度 16;学生现时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抱有信心与耐心的占 53%,见步行步的占 23%,没有考虑的占 24%,感到悲观的为零;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对工作的帮助程度问卷中,很有帮助的占 24%,有但不够的占 66%,没有的占 11%;学生认为对所学专业还需要加强的方面 ,基础理论占 5%,专业技能占 53%,实践环节占 35%,知识更新占 7%;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课所讲授的内容对专业是否有指导作用问卷中,有的占 31%,一般的占 53%,没有的占 16%;学生认为学校在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占 16%,择业和职业定位指导占 47%,吃苦耐劳,从低做起的指导占 21%,对个人发展前景的科学分析指导占 15%。学校在学生的推荐就业工作中,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我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各级政府 、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从近一学年对毕业生毕业生跟踪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一是专业基本对口率为 76%,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我们跟踪调查的毕业生中,只有 76%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一方面部分学生不想从事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这部分同学主要集中在进入银行、软件、事业单位等行业,另一方面则由于一部分学生没有在行业内找到工作,不得已进入其他领域工作。二是工作稳定性一般,*本地的就业稳定性较好。大部份毕业生尚未满使用期就换了单位。在调查表中,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占 48%,在对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用人单位都认为中职毕业生的工作不够稳定。这部分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对薪酬待遇不满意,无法满足生活需要;二是对工作地点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擅长或不感兴趣。在实际用人单位中,我们*周边的就业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进一步拓展*附近的就业市场。学校将会积极扩大学校在本地及多个行业的影响力,进而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宽阔的就业空间。如确定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用人单位,与他们建立关系,向我们的学生倾斜,提供更多就业的选择 。三是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实习、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有 53%的学生认为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有 35%的学生认为要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充分利用就业工作中的信息反馈,适时地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反映市场需求情况,修正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提供依据,有目的地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在内的改革,更新教材内容,建立体现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加强学校教学、招生部门与用人单位或毕业生实习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人才培养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因分析#首先是社会环境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调查统计显示,上述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很多是因为所在单位工资待遇太低的缘故;另外,由于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要得到提升和晋级也十分困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就是由于受待遇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等综合因素影响最终选择离开的。其次是职业学校在培养方面的原因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正面临着“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某些专业的学生比较难对口就业;而另一方面,许多技能型职位却长期空缺,无人问津。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在回收的毕业生调查表中,多数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专业课程设置或技能教育;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大部份用人单位认为专业课程设置特别是设备的实践实操是最薄弱的环节,重理论 、轻实践,基础课多,专业课少。再次是家庭或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自身看不起职业教育或所从事的技术工作。目标定位不准,现实情况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相当部分学生,尤其是制造加工类专业学生,怕辛苦,不想学习,毕业后不愿到一线岗位就业。另外,目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也比较脆弱。除工资待遇太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的原因外 ,大多数的学生是由于对单位性质不满意、工作强度过大、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单位所在地太远等原因 。通过本次毕业生跟踪调查,使我系掌握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我系以后的就业工作开展更有针对性 ,为我系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系今后的教学改革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佐证案例。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一方面要进行专业调查和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进一步与企业联合搞好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出口”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