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教学内容分析王凤鹏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高中地理设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模块,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新、旧教学要求对比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 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要点主要有:(1)火山:火山的构造,火山按其活动情况的分类,火山喷发物;(2)地震:地震的发生,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分布规律和预测。 (3)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的概念,发生的条件,造成的危害;(4)台风:台风的形成、结构、危害及其防御,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5)暴雨洪涝:暴雨的形成条件,洪涝灾害的分布及防御;(6)干旱:干旱的定义,危害,及防御措施;(7)寒潮:寒潮的定义、危害及防御措施。 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有:学会用地球表层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了解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必修模块要求比原来大纲有所降低,其设计目的在于掌握自然灾害的基础性的系统知识。而选修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到了成因与规律、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二)模块内容具体分析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此部分内容是整个模块后续内容的基础,系统性、理论性较强,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原因和特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可以从特点、危害和分布三个方面来学习。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是另一个重点,可以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三个方面来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图片或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影音资料(如视频、录像) ,通过学生对图片和资料的观察,引起师生互动。从观察过的图片和资料中概括出自然灾害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行概括和总结。也可让学生说出亲自经历过或在媒体上看到过的自然灾害,然后进行概括和分类。使学生的认识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更深入、全面。在概括过程中发现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并让学生对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进行辨析,加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介绍自然灾害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依据灾害的属性,自然灾害主要划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还可从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划分为天文灾害、陆地灾害、海洋灾害等。分类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认识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在进行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教学时,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灾害的视频资料,并与当时的新闻播报进行链接,从新闻报道中了解灾害造成的损失及影响,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聆听,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归纳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选择的案例应符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生态破坏组、环境污染组、工程建设组等,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这三个方面的案例或资料,再进行选择和整理。在课堂上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搜集资料以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经讨论后总结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行“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的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 、 “世界台风、飓风、风暴潮分布图” 、“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带分布图” 、 “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带分布图”等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要求学生能指图说出主要灾害在世界上的分布,并能将自然灾害的分布落实到地图上。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灾害分布区的环境状况,启发学生分析这些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国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生。教材在编排内容时为了突出重点,只列举了其中的三类 9 种,即地质灾害中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气象灾害中的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生物灾害中的虫灾和鼠灾等尤为严重的灾害。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有三大灾害带。一是沿海灾害带。多台风、暴雨、风暴潮、洪涝等灾害;二是沿江灾害带。多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三是山前灾害带。多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此外,还可依据灾害类型把全国分为八个自然灾害区, 1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有重要的意义。课标安排学习我国三大类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分析形成原因及列举出危害,是在了解了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知识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课标要求对每一种自然灾害的认识角度应各有侧重,这有利于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也可以避免对多种灾害都一一叙述造成的内容单调,重点不突出。在讲授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时应列举一些感性材料作为理论知识的载体。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像进行启发,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同时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增加学生思考的动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3.自然灾害与环境区域性(地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性之一,由于不同地域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在不同的地域也是有差异的。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二是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最近 40 年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尽管同一自然灾害在历史时期和当今时代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财产损失都有很大的差异,部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物产量的增加,同一灾害造成损失程度加大。另一部分是由于世界各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主要指由于区域不同,各个自然要素、人类活动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造成自然灾害损失在空间上表现出差异性。在讲述“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内容时,湘教版教材主要列举了我国的:(1)黄淮海平原水旱和地震灾害多发区, (2)东南沿海洪涝台风风暴潮和地震灾害多发区, (3)黄土高原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暴雨灾害区(4)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四个主要的灾害区。由于我国复杂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述四个分带区说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孕育什么样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必须清楚自然灾害虽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与破坏,环境的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应看到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人类只有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才能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人地关系协调。自然灾害的频率也会降低,损失也会减小,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防灾与减灾防灾与减灾离不开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灾害观,离不开及时的预测(报)以及科学果断的决策,离不开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不断认识灾害发生的原因,寻找灾害形成的规律,探求灾害的预测(报)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实现防灾减灾。本部分内容所说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 GPS(全球定位系统) 、RS(遥感系统)和 GIS(地理信息系统) 。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前监(预)测、灾后评估中的作用,而不是讲述工作的基本原理、操作要领和实施过程。通过学习,树立“减灾防灾,人人有责”的意识,有利于树立人类战胜自然1黄勤雁,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教师教学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502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19灾害的坚定信念,同时强化生存本领意识,强化生存能力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防灾减灾的法规建设和体制建设上的成就,二是防灾减灾在科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就,得到高新技术的保障与支撑,三是新中国已建和在建的重大防灾减灾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包括水利枢纽、防护林体系、防洪治沙和草原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预防和减轻灾害程度而不能避免的道理,同时明白防灾减灾的出路在于对灾害的形成机理、成因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在于对高新技术的充分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的教学,可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一是收集利用高科技监测、预报自然灾害的资料,二是借助科普读物、发挥想象、描绘人类利用 高科技化害为利的远景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强学习科学、服务社会的信念,进一步树立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