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相声流派之侯派 一、侯宝林生平 生于1917年,出身寒微,是个孤儿,养父曾在王府里当过厨子,但社 会的变迁和王府的败落,使得养父很快失业了。8岁时,侯宝林一度 得读免费的“义学”,但仅仅3个月后被迫辍学,“以拣煤核儿、卖报纸 、拉水车、打粥要饭等方式,帮助家里维持生计”。为了谋生,他11 岁开始学艺。初学京剧,16岁改学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 ,曾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撂地演出。 师承: 张三禄 朱少文 徐永福 焦德海 朱阔泉 侯宝林 得名经过: 小酉儿 侯宝麟 侯宝林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侯宝林在一家纸店做过临时工,后在北京天桥新 民茶社演出。1940年赴天津,与郭启儒搭挡合演对口相声,并在那里 成名。其间,经常进入剧场和电台演出,往来于京津和沈阳等地行艺 。亦因相声演出市场低迷,组织过北艺话剧团,演过文明戏即早期话 剧。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持续了二十多年,为相声史上所罕见。 同年,在天津打响,一举成名。当时的曲艺演出叫做“什样杂耍”,每 场十四个节目。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往后排。倒数第二叫 做“压轴”,最后一场叫做“大轴”。当时演“大轴”的多是色艺双绝的女艺 人,相声顶多是“压轴”;侯宝林起初排在第六,经过五年的奋斗,终 于由第六后推到“大轴”,开创了相声演“大轴”的局面,并从此再未改变 过。 1950年1月19日,侯宝林和孙玉奎、常宝霆、全长保、佟大方、罗荣 寿、高德亮、于世德、刘德智、高凤山、侯一尘诸位同行,共同发起 组织了北京市曲艺公会相声改进小组,开始了对于自身艺术的推陈出 新式改进。 中南海里喜欢听侯 宝林相声。如果没 有毛主席这样热爱 相声的“观众”,也 许这个曲种今天早 已不复存在或者更 加式微了。至少, 后世再也见不到侯 宝林表演时的风采 了,因为侯宝林一 生唯一的十几段相 声录像,正是1975 年专门为在湖南养 病的毛泽东主席录 制的。 从1979年息影舞台到1993年去世,侯宝林将主要精力转向推动有关 相声和曲艺的学术研究。不但团结带领一些对相声与曲艺有兴趣的高 校青年教师如薛宝琨、汪景寿和李万鹏等开展专题研究,合作编写出 版了侯宝林谈相声、曲艺概论、相声艺术论集和相声 溯源等著述,填补了相声史论及曲艺基础理论研究的诸多空白;而 且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面向青年学子讲 授有关曲艺史论的专门知识;同时,推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组建曲艺 研究所并一度担任筹备组组长。作为蜚声中外的相声大家和中国曲协 副主席,他晚年的这些努力,对于全面促进曲艺的学术研究工作,无 疑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侯宝林一生演出过的相声节目约300个。其中世所公 认的代表性节目,就有戏剧杂谈、卖布头、戏迷、醉 酒、改行、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夜行记、 婚姻与迷信、学越剧、学大鼓、武松打虎、买佛 龛和抬扛等十几个。二、侯派相声艺术特色作为一代相声名家,侯宝林为相声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侯宝林号 称语言艺术大师,语言运用功力深厚,富有特色。他的相声语言句式 短小,句型多变,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运用自如,善于以简练的语言 表达丰富、深沉的意蕴,也是凝练、含蓄的重要表现。 侯宝林的台风亲切、自然、热情、洒脱,善于与观众交流,共同创造 趣味隽永的美的境界。他的相声不重故事情节,聊天式的杂谈特别多 ,自指性十分突出,说的似乎是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听起来恍如身 临其境,格外生动、亲切。 (一)创新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改编和整理传统相声。凡经侯宝林改编、整理的传统相声,都能以崭新的风貌赢得观众的喜爱,成为百听不厌的艺术珍品。 例如,脍炙人口的相声关公战秦琼本来是 笑海第一集里的一则笑话: 豫省洛阳城西四十里,某富翁八旬寿辰,由 上海约京戏两班,演员共六百余名,每日两餐需 白米数石。迎寿之期,开戏名曰(亮箱)跳加官毕 ,演大赐福。翁见各角色行头一新,翁喜。 次演双投唐,翁不解京戏,大怒,唤班主至 ,令速换一出,再不合意当下逐客令。班主恐另 出再不满意,遂请翁自选之。翁又问曰:“汝斑中 有唱红脸的吗?”班主回答有(豫人谓须生为红脸 )。翁又问:“叫何名?” 班主误答:“红脸的即是 关公。”翁令速演关公战秦琼。班主恐翁怒, 速至后台商之某红净扮演关公,某武生之秦琼。 各带四下手(跑龙套)。临上场时,嘱打鼓佬开“紧 急风”(即锣鼓)上,四下手跑过场,红净走过场同 下,武生与下手如之。班主恐翁怒,急将二人推 出外场,净哼,生哈。打鼓佬嘲之曰:“你瞧哼、 哈二将。”遂打唱。生、净无法。净唱:“你在唐 朝我在汉!”生接唱:“咱俩打仗为哪般?”净唱:“ 叫你打来你就打!”生唱:“我要不打谁管饭!” 第二,创作新相声。如夜行记形容那辆自行车,“除了铃不响, 剩下哪儿都响” 、服务态度里买了两只都是左脚的鞋。普诵话 与方言的唱外国歌,醉酒里爬手电筒的光柱,等等,都可以说 是创造、革新的结晶。 第三,净化了相声的表演体系。旧时的相声表演虽有完整的独具特色 的体系,却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荤”和贫。侯宝林杜绝这类 丑恶的表演,坚持净化、美化,建立起新的表演体系。 (二)以“柳活儿”见长 他敢当着马连良学马连良的唱,学的还是马派 名剧四进士里宋士杰唱的“三杯酒下咽喉把大 事误了”深得马连良的赞许。 他的摹拟本领更充分地体现在“学”的方面,不 论方言还是货声,都学得毫厘不爽,刻意追求艺 术美。戏剧与方言里要学北京土话、山东方 言、上海方言、河南方言、山西方言、绍兴方言 、苏州方言,一字一句都不能走样。 摹拟货声,更是他之所长,学到细微之处,令 人拍案叫绝。学卖柿子的吆喝,能够分辨不同的 月份和品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练老舍名剧 茶馆,都请他去鉴别货声。 (三)凝练含蓄侯派相声属于大手笔,讲求含蓄、凝练,点到而已。所谓点到而已, 首先必须“点到”,就是艺术上的狠。比如相声的夸张,不夸张则已, 夸张就要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点而不到,犹如隔靴搔痒,只能惹人 心烦意躁,倒不如不点。既已“点到”,又须见好就收,留有余地,收 意在言外,余音绕梁之功效,切忌枝枝蔓蔓,画蛇添足。侯派相声深 刻地体现了这一辩证关系。一些“包袱”的夸张可以叹为观止。 四、侯宝林与家庭、子女、弟子 第一任妻子:陕西巷卖粥的连老头 的女儿连秀贞。侯宝林发现妻子吸 食鸦片,连吓带气大病一场。连秀 贞生一子(月份不详)名双安,属 马,不久夭折。后与连秀贞离异。 第二任妻子:天津忠树里5号一个 厨师的女儿刘淑芳,得一子耀忠, 一女耀茹。后正式离婚。 第三任妻子:同事,京剧演员王雅 兰,生子侯耀华、侯耀文、生女侯 真珍(现名候錱 )、生女侯咪咪( 学名琳强),后夭折。 三子 侯耀文侯派相声的最佳继承人应该是侯耀文。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侯派艺术 。说、学、逗、唱,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颇有乃父遗风。 侯耀文,著名相声作家、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48年7月17 日,生于北京,为相声大师侯宝林第三子。自幼受其父侯宝林的熏陶 ,1960年登台,有四十七年的艺龄。1984年,他获得中国十大笑星 的称号,在全国的相声大奖中,名列前茅。于1993年获美国华美艺术 学会颁发的 “国际艺术成就证书”。2007年去世,生前任中国曲艺家协 会理事、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团副团长、说唱团团长,主管曲艺说唱业 务。侯耀文的表演幽默、生动,刻划人物栩栩如生,门生有郭德纲、 陈寒柏、常宽等,其相声作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 弟子 马季 侯门弟子众多,马季学艺较早,又长期 在侯老身边工作,有得天独厚的学艺条 件。无奈,其自身条件和舞台形象与老 师相去甚远。实在看不出他身上有侯宝 林的影子。 社会上广为流传、关于马季在“文革”期 间曾经批斗甚至动手打过侯宝林的传言 。年马季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 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当时 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 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 责任老师。 曾经有传说,“文革”时马季打了侯宝林 。有人就这个问题问过侯宝林,侯先生 也不正面回答,他说,别问这个了,旧 社会徒弟打师父有的是(从这句话的逻 辑关系看,显然是打过)。那么马季到 底打没打过侯宝林呢?马季说:“我觉 得没有这些,就没有生活;没有这些误 会,没有挨骂,没有谣言,就前进不得 ,任何人都是(马季显然回避了提问, 这意味着确实打过侯宝林)。” 侯先生临终前,马季去看他,侯先生拉 着马季的手只说了一句话:“马季,相 声的即兴发挥千万不能丢掉啊,它是咱 们相声的主要技巧。”关门弟子 师胜杰师胜杰是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其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侯派相声 的风格,而且形成了自己文雅清新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 师胜杰,农历癸巳年生于天津相声世家,父亲师世元、母亲高秀莲都是靠说相声谋生 ,来自农村的相声艺术家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1959年,为 了支援东北的艺术建设,师世元举家北上哈尔滨,出任哈尔滨民间艺术团相声队队长 。师胜杰排行老二。 登台表演却纯属偶然。有一次,师世元夫妇表演完毕吃夜宵时,听到一旁的小师胜杰 自言自语了一段相声捉放曹。第二天晚上,师世元在台上对观众说:“下面这段儿 不收费(当时园子里是计时收费),我和一个票友说。这个票友不是别人,是我儿子 。”观众记得那个整天在这混的小孩,都哄堂大笑。师世元又说:“请大伙儿给听听, 这孩子是不是材料,是不是干这行的坯子。”于是师胜杰登台,与父亲合说了一段儿 捉放曹。这下不得了,观众的鼓掌叫好声仿佛要把房盖儿掀上天去!从此一发不可 收。小有名气的师胜杰被选入哈尔滨市少年宫艺术团,曾经给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 理,外宾西哈努克亲王等演出。这般美好的日子为他后来的艺术人生打下了深厚的根 基。 1965年底,“相声大会”停演。父亲含恨自杀,哥哥成了“现行反革命”。1969年,16 岁的师胜杰被强行“送”到兵团下乡。 1976年,为了参加黑龙江省曲艺调演,兵团要组 织曲艺学习班,师胜杰幸运地搭上了这班车,这个学习班里还有姜昆和其夫人李静民 。到了佳木斯,领导让师胜杰和姜昆合作。比师胜杰大三岁的姜昆,虽然当时还不会 说相声,但是谦虚、勤奋、幽默,吹拉弹唱都不错。二人合作的相声林海红英, 是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第一场在兵团俱乐部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个段子代表 兵团参加了省曲艺调演,脱颖而出,又代表黑龙江,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展 览馆剧场演出时,他们的相声引起了轰动。一些专业文艺团体纷纷来挖他们,遗憾的 是,由于政审问题,机会与师胜杰擦肩而过,当时的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马季 更觉得遗憾。调演结束后,姜昆如愿以偿,投身到马季麾下,师胜杰则黯然地回到了 北大荒,继续干他的“农工”。 “四人帮”垮台后不久,也就是1976年底,师胜杰被调到省龙江剧院曲艺队,终于成 为专业相声演员。 1984年,相声肝胆相照参加全国相声新作演出评比,又获得了 一等奖。一代宗师侯宝林先生,是那次活动的艺术顾问。听了师胜杰的相声,侯先生 很是兴奋激动。收其为关门弟子。 搭档 郭启儒 相声演员。北京人,满族。幼时读过六年私塾,酷爱相声,二十三岁 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民国 二十九年起,他与侯宝林合作,为侯捧哏,在天津南市燕乐戏园首次 联袂献艺,一鸣惊人。又经电台广播扩大了影响,声名大震。郭启儒 在与侯宝林合作的二十来年间,专事捧哏。他一贯主张“捧哏要蔫, 逗哏要欢”。他与侯宝林一起加工表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 ,如夜行记、离婚前奏曲等。同时,对一批旧有传统节目进 行了重新整理加工,翻旧出新,成为他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