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傅雷家书两则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 现在工作很忙吧 ? 身体好吗 ?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 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哥哥姐 姐常回来吧?替我问候他们吧!有什么活儿就让 他们干,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 。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好了先写到这吧。此致 敬礼儿春波敬上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日是1954-1966 年六月间傅雷及 夫人写给儿子傅 聪、傅敏的180多 封家信摘编,其 中大部分是写给 后来成为著名钢 琴演奏家的大儿 子傅聪的信件。 傅雷(1908 1966),文学翻译 家,文艺评论家。 一代翻译巨匠。同时,傅雷还是一位严慈 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 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 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 聪、傅敏的家书集 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 ,八十年代至今,这部家 书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 者。傅聪早于六 十年代已被时 代杂志赞誉为 “中国当今最伟 大的音乐家之一 ”,是华人音乐 家扬名国际乐坛 的典范 傅聪钢琴音乐会 英国泰晤士报:傅聪是当今 世界乐坛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 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 美国时代周刊:当今时代最 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傅聪是钢琴天才,更是中西文化 共同培育出的旷世的钢琴诗人。傅雷家书也 许能够使我们理解今 日炉火纯青的傅聪其 成长背后的音乐之外 的许许多多. 庸 碌 谀词 扶掖 重蹈覆辙枘 凿 相契 廓然无累 涕泗横流 羲皇上人 灰烬yngyyru zoqkut sxxjn给红色字正音do zh边读边想边读边想, ,快速阅读竞赛:快速阅读竞赛:1、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2、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 遇(心境)而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作者在这两封家书里给了儿子什么人 生提示? 4、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什么样的语 言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第一则(1954年10月2日 )第二则(1955年1月26日 )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 么境遇(心境)而写的?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第一封:第二封:消沉苦闷之时。欣喜成功之时。作者在这两封家书里给了 儿子什么人生提示?第一封:第二封: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对待成功胜不骄,败 不 馁 !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 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展现出对儿 子的关爱?第一封:第二封: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 鼓励。满怀欣喜、激情洋溢 的勉励。第一封信 1954年10月2日n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 什么要这么称呼?n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 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 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n(注意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 情、生活状态)1 1、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 于受伤而已。于受伤而已。 2 2、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 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 辙。辙。 你能从第一封信中找出你能从第一封信中找出2 2句句傅雷送傅雷送 给儿子解决困惑的给儿子解决困惑的建议建议吗?吗?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 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 庄稼。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 着凭吊的心怀。克里斯朵夫的故事找出本信中的两处比喻和引用 的故事,体会其作用及含义。n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 、庄稼的比喻,他的用意何 在?n用太阳、雨水、五谷、庄 稼的比喻说明任何人和事情 都要掌握分寸, 过与不及 都不好。说明控制情绪的必 要,否则只会适得其反。n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又是 什么?n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 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 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 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 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 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 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 洒脱。n n 文章举文章举“克利斯朵夫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既是和傅的事例既是和傅 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 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 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作者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有何目的?作 者为什么要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而不举其他 人的? n n约翰约翰克利斯朵夫克利斯朵夫是傅雷翻译的,主是傅雷翻译的,主 人公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的,人公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的, 是父子二人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傅聪是父子二人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傅聪 从小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勉(见下一封信)。从小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勉(见下一封信)。 作者举他的例子更容易被儿子接受。作者举他的例子更容易被儿子接受。目的是教育儿子要学会保持平和心态目的是教育儿子要学会保持平和心态 ,控制情绪起伏。保持冷静的头脑,控制情绪起伏。保持冷静的头脑, 理智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理智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比喻和引用故事的作用:这一封家书写于儿子 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 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 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 1955年1月26日n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 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 后的喜悦。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 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当儿子成功之时,做父亲的一 定非常高兴激动,那么傅雷究 竟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1、为能欣赏自己的孩子 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而高兴; 2、为孩子能替祖国争光 而高兴; 3、孩子在赞美中没有减 少对艺术的谦卑。关键字眼:其次 更高兴的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 ”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 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 成熟的欣慰之情。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 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 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 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 ,响遍每个人的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 不会深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 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 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鼓励儿子勇敢面对矛盾,在不 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如何面对所达目的第一 封信第二 封信3从民族文化中吸 氧2艺术无止境1祝贺 怀有赤 子之心坚强3正视错误理智分析2平衡心理泰然处之1理解挫折从文中找出能贯穿两封信主 旋律的一个词。理解坚强n两封信中都提到了“坚强”,找到 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n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 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 越坚强”;n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 利冲昏了头脑 是坚强的最好的证 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 放了心!”39页最下面几句) “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 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 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当遇到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时要能 够坚强面对;当迎来成功时,更要能 够正确面对掌声、赞美,不要被胜利 冲昏了头脑,要坚强,用一种平和的 心态面对;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宠辱不惊,得失泰然。怎么理解“赤子之 心”? 赤子之心无比纯 洁,不含私心杂念, 无惧孤独。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 样的人?总之,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 无论是遭受了失败或者取得了成功 、心情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 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从两封家书中,你能看出父子两 之间的关系如何吗?请举例说明 。品味语句,体会感情关系亲密,不 仅是父子,还 是朋友,心灵 上互相理解与 慰藉的朋友。傅雷是伟大的,傅 聪是幸运的。其实,天下绝大多 数的父亲都一样,都有 一颗慈爱的心,一份无 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 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 长。现在静下心来,好 好回想,你们感受到了 父亲对你们的爱吗?“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 你呢?”你有苦闷时向父母倾诉吗? 他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现在最想 和他们说什么?以给爸爸的建议 书或有话要对老爸说为题, 写一篇文章(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 )。 收 信人 邮 编收信人地址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寄信人地址寄信人邮编正文 1.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 修饰词,如亲爱的等。4.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 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 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 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 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 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 意和强度。(转下)3.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 书写。2.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 安康”等。独立成段,不直接接下文。5.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 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 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 、父、你的朋友等。再 下一行写日期。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 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 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接上)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 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 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 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 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 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 信所吸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