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青花鬼谷子 下山罐简介与图片欣赏元代青花瓷器,罐高27.5cm,径宽33cm,素 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 ,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 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 ,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 和独孤陈的故事。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 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 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 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 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 拍卖纪录。元青花 鬼谷子 下山罐“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 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 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元代青花人物 罐“鬼谷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 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身体微微前倾,神 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 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 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 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 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 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 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 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元青花起源于何时?唐、宋,还是元?我 国瓷学一代宗师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 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唯一可以定论的是,青花 自元朝至正年间臻于成熟。 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 ,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也使景 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 宴老先生认为:“元青花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势宏大 、饱满雄健,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有一种阳刚之美 ,其独特的品类、造型、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体现了元瓷工艺从原料、制作、绘画到烧成的完美程度。” 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 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 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 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 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 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 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 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 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 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青铜器的一些分类发展历程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 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 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 青铜器制品。鼎盛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 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 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 祀活动中。转变时期: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 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 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 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 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 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 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 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 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 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 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 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在商周 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 :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 器上市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 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 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 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 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 人教版教科书仍是称之为“司母戊鼎”),目 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 名。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司 母 戊 鼎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 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 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 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 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 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 11.44%,铅2.76%,其他0.9%。鼎腹长方形,上竖 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 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 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 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后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铸型由 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 高:133厘米 口长:112厘米 口宽:79.2厘 米 用途:炊食器 所处时期:商 后期(约公元前 14前11世纪) 出土时间: 1939年 出土地址:河 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 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 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 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上口最大径 :44.4厘米 高:58.6厘 米 重:34.6千 克 用途:盛酒 器 所处时期: 商(约公元 前14前11 世纪)出土 时间:1938 年 出土地点: 湖南省宁乡 市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 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 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 ,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 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 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 势,浑然一体。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 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 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 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毛公鼎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 么影响 ? 青铜器的造型理念,为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理念的形成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青铜器在通过基本几何元素整合构建形体,运用 象生手法构形,处理形体的虚实空间三个主要方面,影响现代 工业产品形态设计理念的形成。 青铜器艺术先秦青铜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达到繁盛,出 现大批制作精美、系列不同的青铜器物。青铜器的造型庄重 典雅,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青铜器纹饰富于 时代特征,主要有兽面纹,凤鸟纹等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商 代青铜器具有酒器多、铭文短、造型凝重结实、纹饰繁密雄 奇的特征。代表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西周青铜器延 续商代风格,食器增多,铭文加长,中后期的造型与纹饰开 始趋于简率,出现了朴实舒畅的明朗风格。代表毛公鼎 春秋青铜器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模印、失蜡等新工艺, 形成了形制奇巧富丽、纹饰繁密剔透的特征。代表莲鹤方 壶战国青铜器以日用品为主,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 风格。 青铜器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 发展、变化? 夏商周号称“青铜时代” 夏朝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 且较零碎 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 或兵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迄今为止),最精致的的 四羊方尊(当时)。同时期的还有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 西周时青铜器平民化、日用化 春秋时,青铜器有了金银 错技术和雕铸技术,青铜器极品是莲鹤方壶(出土一对 ,一个上交国家,一个现存河南博物院,是镇馆之宝) ,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还有后来湖北出 土的曾侯乙青铜编钟,是青铜工艺和音乐技术的完美结 合,历经千年依然能演奏 春秋时已出现铁器,开始取代 青铜器,并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谢谢欣赏高二八班 姜雪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