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7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5页 / 共67页
第6页 / 共67页
第7页 / 共67页
第8页 / 共67页
第9页 / 共67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北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中指出,全球各国如不能尽快实施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不久的将来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将岌岌可危。报告预测,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大约1米。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而全球变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科学家预测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1)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日常生活出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及针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第(1)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主要原因为人为原因,即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第(2)题,主要联系日常生活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后,会使沿海地区洪水排放受阻,加剧内涝;海水入侵,风暴潮加剧等。为此要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整修河道,建设海岸防护堤坝等。答案:(1)除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气温增高;毁林,特别是破坏热带雨林,加剧了全球变暖。(2)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保护森林和海洋,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保护绿色植物,以减缓温室效应。(要求:符合题意,不少于3条)(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修河道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2009山东文综T5、68分)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湖面低于海平面 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含盐量降低A. B. C. D.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命题立意】本题组以艾丁湖变迁的图文资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艾丁湖的变化趋势及变迁原因,同时考查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精析精讲】根据图中等值线特征,判断出艾丁湖变迁的趋势和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据图中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因此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第2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选D。【参考答案】1.A 2.D(2008海南地理T1、26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1、2题。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命题立意】本题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材料切入,考查京都议定书的重大意义。【精析精讲】第1题,钢铁工业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所以钢铁工业受此冲击最大。第2题,解答本题时,只要能联想到二氧化碳,就能作出正确选择。碳市场是碳交易市场的简称,它是由气候变暖及相关应对政策催生而成的。【参考答案】1.A 2.B3.(2008江苏地理T22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同时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精析精讲】气温、降水和河湖水位的变化具有地域性,不足以说明全球变暖,而且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在各地表现不尽相同。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说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参考答案】D(2007海南地理T9、106分)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4、5题。4.19512002年,我国( )A.各地都增温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5.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命题立意】本题组以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对全球变暖影响的理解及提取图中有效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精析精讲】准确把握图例含义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各地增温差异很大,有的增温比较明显,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降温。图例表示每10年的变化率,那么从1951到2002年50多年间,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0.850=4。第5题,据图结合地区分布可知,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增温最为明显。【参考答案】4.D 5.A3.(2007广东地理T293分)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双选)( )A.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小的趋势B.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C.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D.洋流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命题立意】本题以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CO2、CH4浓度变化图为背景,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温室气体的认识水平。【精析精讲】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CO2浓度从纬度上看,从低纬到高纬总体上是呈减小的趋势,特别是北极地区CO2浓度最低,而CH4的浓度则呈总体增加趋势,从图上看,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参考答案】AB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1、2题。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D.不断西移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解析】1选B,2选C。由图例可判断,野象活动北界在不断南移,说明该时期全球气候在变冷,雪线应不断降低;而现代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增多,对应雪线高度在升高。“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据此回答3、4题。3.图中、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 B. C. D.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B.近7千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解析】3选C,4选C。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8千年保持平稳。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1-2-66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6.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解析】5选B,6选B。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升温伴随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会使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的国家则随着积温增加,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材料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公布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可见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材料三 2009年3月28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世界超过64个国家和地区举行,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地球气候变化。我国北京、上海、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1)由材料可知,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为_。(2)这一环境问题会产生哪些危害?(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解析】全球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2007和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都与此有关,既是当前的热点事件,又体现了地理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主旨。需要注意,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第(1)题,由材料中的措施可看出都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第(2)题,要求回答其危害。第(3)题,主要考虑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等。答案:(1)全球变暖(2)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造成气候异常,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3)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干冷湿冷干冷交替变化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B.黄赤交角的变化C.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解析】1选B,2选C,3选C。第1题,树木的生长速度与其所处的温度条件密切相关,温暖时期树木生长较快,因此树木的年轮较宽,据该树木的年轮可知,该地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的交替变化。第2题,上述的气候变化最可能是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导致的,因为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不断地破坏森林会使气温持续上升。第3题,M时期的树木年轮最窄,说明此时树木的生长速度最慢,这段时期的气温较低,因此此时可能出现的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