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3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5页 / 共83页
第6页 / 共83页
第7页 / 共83页
第8页 / 共83页
第9页 / 共83页
第1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都师大课程中心 王尚志2004.8一、课程发展的趋势l目前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l教育民主旨在谋求平等与优质兼得 。教育民主是衡量教育进步的基本尺度。 以“全民教育”为标志的教育民主新概念 ,其基本内涵是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优质 的基础教育。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v国际理解旨在寻求国际性与民族性 的内在统一。美、日等国把培养“具有世 界意识的美国人”、“活跃于国际社会的 日本公民”视为丰富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典型的例证。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v回归生活旨在寻求科学世界与生活 世界的整合。UNESCO的一系列研究报告集 中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课程发 展的重要趋势。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意味 着突破学校课程的边界,秉持一种“课程 生态学”的视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v关爱自然旨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 展是当今课程发展的重要价值观。这种价 值观摆脱了人类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基 于“整体主义”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看护者 。 v个性发展旨在寻求个性与社会的内 在统一,“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上述这些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育民 主化进程的基本尺度,因此,也是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关注的基本价值取向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 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l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 展的基本走势是从“精 英主义”走向“大众主 义”。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是从“精英主义” 走向“大众主义”v“精英主义”教育以少数所谓“优等生”为 核心,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进而成为教育的牺 牲品。“生产模式”则追求整齐划一,追求所 谓“规模效益”,从而培养出了机械、苍白、 无个性的“标准件”。v“大众主义”教育不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 ,而是丰富人性的教育;不是少数人取胜、多 数人惨败的教育,而是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 功的教育。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是从“精英主义” 走向“大众主义”v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摆脱“精英主义”的 价值观及其“生产模式”,面向每一个人 、每一个独特的心灵。这正是素质教育课 程体系的内在性格。可以说,抛弃“精英 主义”的教育生产模式,乃是我国从“人 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新世纪 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是从“精英主义” 走向“大众主义”v基于大众主义教育思想的新课程追求的是, 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它的基本特色是: (1)关注传统文化和基本道德的熏陶。 (2)掌握世界普遍通用的知识,培养沟通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全球意识。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4)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方 式的弹性化。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 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v课程总是在传递一定的价值,代表了一 定的价值选择。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来主 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价值中立。学 校课程的终极价值就是学生作为“整体的 人”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 整的个体。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 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l课程并不是也不能为学生的未来而设计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程本身就是师生共 同的生活;课程改革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为 教材或是教科书的改革,它是牵涉课程观 念和体制同步变革的课题。课程改革的目 的,就是如何关心他们,呵护他们,全心 全意帮助他们成为有政治头脑、有文化基 础、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身心健 全发展的一代新人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 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v事实上,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驱动 的国家规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从纲要生成了 “课程标准”,由“课程标准”生成了一纲多本的“教 科书”。但新型教科书的生成仅仅是课程改革的开始, 而不是终结。这种课程创生的机制把我国的基础教育带 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的时代。这次改 革秉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的改革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旨在 建构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 、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从本 质上说来,这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再造。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 程实施。v课堂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 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因此,重要的问题 在于,教师应当创造怎样一种“课堂文化”。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 储存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教师的教的活动, 替代了学生的学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是统治者、操 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这样的课堂教学简 直就是没有生命活力和灵性的“心智屠宰场”,我们再 不能束缚于教学活动的僵化、机械和被动的运作。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 程实施。v这次课程改革强调摧毁“灌输式”的“反对 话文化”,倡导“对话文化”。因为,正如保罗弗莱雷(P.Freire)指出 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 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 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就是引 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 对话。并且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 、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亦即形成认知性 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 ”的过程。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 程实施v这种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超越二元论的 :它强调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知识的接受 与发现、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知识的抽象 性与具体性、知识的明确与默会等诸多关 系的统一。我们正在寻求课堂教学的这种 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的教学 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 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确立“课程资源”的概念,是创造“优质教 育”的前提条件v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 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 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建构课程资 源的机构与功能,形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 体、条件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即便是教材 开发,也在寻求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确立“课程资源”的概念,是创造“优质教 育”的前提条件l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素 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 用的程度。教师要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特 点,善于鉴别、积累、开发和利用,在教 学实践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 程开发技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确立“课程资源”的概念,是创造“优质教 育”的前提条件v学生生活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 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 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材”、 “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观念,把课堂教学 看作是师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共同创造 自己的课程的过程,看作是师生不断地“ 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 德性”的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推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现状调查国际比较形成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引进竞争机制强调广泛合作课程标准类项目综合研究类项目强调课程专家 与各项目组专 家的不断对话 交流与合作重视基础研究 1.国际趋势 2.现状反思 3.需求分析 4.学科发展 5.学生特点组建课程 改革国家项目1.课程改革的前期工作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管理结结 构构 系系 统统2.2.基础教育课程的方案与目标基础教育课程的方案与目标培养目标l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l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l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l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l社会责任感; l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l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l终身学习; l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l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三.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进程l2001年9月始,在29个省(市)的42个国家级 实验区正式启动新课程实验,47万(0.5%1%) 中小学生进入新课程。 l2002年9月,实验规模扩大到570个县(区)、 市(其中省级实验区528个),895万( 18%20%)中小学生进入新课程。 l2003年9月,实验规模扩大到1642个县(区) 、市(新增实验区1072个),3500万中小学生实 验新课程。课改带来的变化1)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生成, 新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学习的民主关 系在形成,学生爱学了; 2)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多层次、多样化 的教研活动蔚然成风; 3)新型考试评价制度开始建立; 4)开始形成教材多样化的格局; 5)支持关注课改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值得重视的问题1)总体看工作进展存在不平衡。如 领导重视、教师培训、对课改认识等 方面的不平衡 2)与新课程配套的资源不足。存在 资源开发的质与量的不平衡,教材选 用制度的不健全等 四、新课程新在哪?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新课程新在哪?从跑道到跑的过程:传统与变 革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 过程自身。学习则成为知识创造过程 之中的“探险”。背景:知识就是力量运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运 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四、新课程新在哪?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l传统 与 变革(课程) 名词名词 动词动词表述表述 实现实现 概念概念 意义 意义说明说明 展开展开 结论结论 过程 过程达到 提高达到 提高认识认识 本领 本领书本书本 人本人本四、新课程新在哪? 整体把握课程素养和能力lJan de Lange OECD program lMathematical literacy -ability to use mathematics to solve problems for everyday living and for work and for further study -involves wide range of key competencies (reasoning,communication,modeling,reproduction,connections)l In this respect ,mathemat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schooling ,to support science ,tech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