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牵一发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浅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一法綦江打通中学 张开芹题要:牵一发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关键词:讽 谏 战国策 除蔽纳谏 邹忌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 ,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十分有内涵和思想,是个有本事的人。面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我们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邹忌讽齐王纳谏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细致地刻画了一个精细、聪明的谋臣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给人们深刻的思想.。这篇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下面是我对该篇课文艺术特色的欣赏及教法的一点思考:清代学者章学诚说, 战国策文章“委折而入情,委婉而善讽” ,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作上也正是有这样的特色。因此,在教学时,就可牵一“讽”而动全文。第一, “讽”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弄清什么是“讽” 。我在教学中采取故意写错标题的办法,让学生弄明白“讽”的含义以及“讽”与“谏”的区别。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还可借此把课文涉及到或未涉及到的同类词一同解决。如:文中的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是“讽”而不是“谏” ,除了字面上的区分之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齐威王爱隐语,不喜欢别人直接给他提意见,那么,对于齐威王来说,用“讽”比“谏”好。第二, “讽”的原因。在明确了“讽”的内涵“是什么”之后,就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来分析“讽”的原因“为什么” 。可先请一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邹忌为什么要“讽”齐王纳谏呢?并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朗读完之后,学生应能很快找出文章中点明原因的句子,即:“王之蔽甚也”也就是,邹忌为什么要“讽”齐王纳谏呢?是因为“王之蔽甚也!”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那么,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也”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1.“朝服衣冠,窥镜”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3.“暮寝而思之”。由此可见, “王之蔽甚也”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也”是因为“己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 ,更何况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呢?第三, “讽”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讽”的原因“为什么”之后,就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来分析“讽”的方式“怎么办” 。邹忌善“讽” ,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来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旺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己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说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可见,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 ,细细详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第四, “讽”的效果。在分析了“讽”的方式“怎么办”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来分析“讽”的效果“怎么样” 。邹忌以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设喻来讽喻齐王,效果怎么样呢?“善” ,这一字力有千钧,非常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了“讽”的效果。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文章具体的叙述了齐王纳谏的方式“上赏” 、 “中赏” 、“下赏” ,叙述了齐王纳谏的过程:1.令初下,门庭入市;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间进;3.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 。其实,这也正是 邹忌“讽”的间接效果。分析到此,作一个小结: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 ,继尔“时时而间进” ,最后“无可进者” ,终于“战胜于朝廷,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我认为,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到处为止,紧扣文章的题眼和文眼“讽” ,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以点带线,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教学启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国家要生存发展乃至称霸当然离不开明君的治理,一个君主要成为明君当然离不开贤臣的辅佐,而一个臣子要成为贤臣当然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 ,两千多年前,齐国名臣邹忌正是有这样的“眼睛” 。邹忌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件作为进谏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坦然地接受了进谏。邹忌所处的时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我们的时代呼吁探索与创新,而发现则是探索的动机,创新的前提.。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法国的罗丹说过,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日本的川端康成能写出花未眠就是因为他凌晨四点醒来发现了海棠花未眠的美,可见生活中的微小发现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对于我们来说,善于发现可以增长经验,得到一些转瞬即逝的心灵感悟.。愿生活中人人有一双慧眼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