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说粤语歌曲深受欢迎的原因.粤语流行歌的特点:1.容易上口,容易记住歌词2.所谓“流行歌”,顾名思义就是要传遍大街小巷的3.永流不衰的粤语流行歌4.从歌词中可以体会到粤语的韵味5.歌词真实地反映了民生状况6.够“鬼马”1)粤港澳地区经济文化发达,远远领先其他地区,为什么客家话歌曲流行不起来?就是因为客家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势利眼心理,因为香港的发达而觉得粤语歌好听,而大陆较为落后,跟粤语歌曲对比后就会觉得国语歌曲,尤其大陆国语歌曲没有香港的好听,觉得土气。2)粤语因为香港影视文化、流行时尚、明星众多而成为中国最不土气的土语,成了艺术性的语言,反观上海话、四川话等就没能脱离土语的悲惨境地3)香港有众多优秀的词人、作曲家,如黄沾、伍乐城、林夕,他们能谱出好曲子、写出好歌词,所以唱出来好听,到现在在大学里还有很多人唱粤语老歌,比如 Beyond 的歌曲,反观大陆,我们找不到黄沾、林夕似的人才。4)很多粤语歌曲都是优秀香港电视剧的主题曲,歌曲因为有好看的电视剧为依托,更易深入人心,如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一生何求 5)顺便说一句,近年来香港歌曲的影响力有所下滑,主要原因不是大陆歌曲有了多少进步,而是互联网的发达,美国和日韩影视文化的冲击,抢了一部分受众,所以粤语歌曲要想继续领先下去,必须多培养优秀的词人和作曲人,必须和影视文化同步发展。粤语流行歌曲所指的就是用粤语唱出来的流行曲。以广义而言, 流行曲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社群中大部份人也熟悉的歌曲。而一般所指的,则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 ,指香港自 1970 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 1970 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一如其他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是一种商品;一种反映某段时期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粤语流行曲的起源一般说法粤语流行曲源於 1950 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著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1,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於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编辑 1950 年代1950 年代前的香港社会布局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国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2。但 1949 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 250 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 1950 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3。编辑 1960 年代及至 1960 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可以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并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似乎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於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1960 年代后期,来自新加坡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被称为粤曲王后4。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 、 唐山大兄 、 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其他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电影插曲。早期香港的娱乐场所如酒廊、夜总会被英文歌曲及国语歌曲所主导,当时本地闻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可以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编辑 粤语流行曲的发展期编辑 1970 年代编辑 承先启后编辑 1974 年粤语流行曲分水岭1974 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请主唱啼笑姻缘 ,而事前她是一位从未演唱过粤语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顾嘉煇作曲和叶绍德填词作为一首电视剧主题曲,在斑斓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词加上电视剧做成的流行风潮,一度成为当时的炽热音乐。港产电视剧在 1970 年代开始的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强大动力。电视剧的主题曲不少都可以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当中以无线电视音乐总监顾嘉煇的作曲最为人所熟悉。很多在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由顾嘉煇作曲、黄霑填词的电视剧主题曲,至今仍被奉为粤语流行曲的经典作品。许冠杰主唱的铁塔凌云可以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的滥觞。1970 年代初香港无线电视节目双星报喜好评如潮,主持节目的许冠文和许冠杰两兄弟因而名利双收(其兄弟许冠英后来也有涉足娱乐圈,人称许氏三兄弟) ,之后他们到世界各地旅游,触发了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许氏两兄弟思乡之情,回港后许冠文写了铁塔凌云的歌词,由许冠杰主唱,在新一辑的双星报喜内颁发,结果反应空前理想而大受欢迎,带动了香港当代粤语流行曲的发展。在许冠杰的铁塔凌云得到好评之后,其他歌手纷纷改变唱国语歌及外语歌的路线,其中最有名的,有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甄妮、林子祥、关正杰、叶丽仪等。社会的气氛逐渐改变,人们开始不再认为唱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格调的表现。这时期美国流行音乐权威杂志告示版 (Billboard)上出现Cantopop 这个英文专用名称称呼粤语流行曲2。编辑 作词风格上的改变早期的粤语时代曲,有两极化的填词现象:一部份像粤曲一样,用较严谨的书面语甚至文言文写作歌词。这一类比较文雅的歌曲至今仍为人熟悉的,有天边孤客 、 啼笑姻缘与一水隔天边等等;另一类就是人们所说的鬼马歌 ,以香港地道的广州话口语填词,歌唱的内容就像一般对话一样。因为它的内容每每幽默灰谐,描写一般市民大众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阶层的共鸣,故有这个名称。例如:半斤八两 、 打雀英雄传 。随著粤语流行曲逐渐脱离时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词人(如黄霑、郑国江、卢国沾等等) ,凭着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曲的歌词上,作出史无前例的改革:摒弃传统的粤曲风格 ,将歌词写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开拓新的题材,撰写非情歌,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推上高峰,并使流行曲歌词升格到艺术层次。例如郑国江所填写的故乡的雨 ,由薰妮在 1979 年主唱5,可以看见到一点艺术层次。母亲的笑深深记 望著这信泪儿垂 念到故乡俩老 愿似燕子 家乡飞去故乡的雨编辑 粤语流行曲的黄金期编辑 1980 年代编辑 城市民歌的兴起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初,由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带起台湾的学校园民歌风靡港台两地,同时带动香港城市民歌的兴起,引发了香港电台主办的香港城市民歌创作大赛 ,产生了问 (区桂芬、叶源春主唱) 、 昨夜渡轮上 (李炳文主唱)等的民歌 6,可说是粤语流行曲发展史上的一段小插曲 。在城市民歌热潮退却后,唯一可以继续立足乐坛幕前的只余林志美一人7。对於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提起香港的城市民歌,可可以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区瑞强,他是香港城市民歌界中最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歌手之一。编辑 粤语流行曲的全盛时期1980 年代不仅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亦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人纵然不谙粤语,亦会听粤语流行曲,甚至跟着唱。张国荣、徐小凤、谭咏麟和梅艳芳雄霸 1980 年代的乐坛,是这个时代的乐坛巨星,四人不但开演唱会次数/场数极多,更是票房包管,皆因各人歌艺出众并且形象和台风都令观众和歌迷受落,可谓声色艺俱全。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和关正杰以至在 1980 年代尾至 1990 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叶蒨文、彭羚、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Beyond、达明一派及草蜢都在乐坛大放异彩。在同一时期亦有音乐实力强劲的新人譬如张学友、吕方等活跃于香港粤语歌坛。他们所唱的歌曲很多都是改编自日本歌曲。似乎张国荣的不羁的风 (大泽誉志幸La Vie En Rose ) 、 Monica (吉川晃司 ) 、 H2O (泽田研二TOKIO ) ,谭咏麟的酒红色的心改编自玉置浩二的心 ,张学友的天天爱你多一些(原曲桑田佳佑真夏果实 ) 、 还是觉得你最好 (米米 CLUB 的爱 ) ,梅艳芳的梦伴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大将 ,而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更与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及 Blue Jeans 的无聊时候同时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夕烧歌 、罗文的好歌献给你来自西城秀树的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