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 声声慢译本的对比0801班 董莉 曾唯Comparison of Lin Yutang and Xu Yuanchongs Teleology in Translation of Forlorn /Slow, Slow SongContent一、声声慢写作背景分析二、目的论的理据三、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 林语堂与许渊冲翻译诗词目的的对比两位译者两种译本的分析 摘 要:声声慢的翻译属于诗词翻译。由于译者翻 译目的性的差异,不同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处理的方法 也不一样。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 同文化间的交流。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林语堂与 许渊冲先生声声慢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关键词:声声慢,目的论,英译对比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Forlorn /Slow, Slow Song belongs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As the translators differ in teleology, they handle different methods i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not a pure exchange of languages but the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thesis takes teleology as key point,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Forlorn /Slow, Slow Songs translation versions by Lin Yutang and Xu Yuanchong.Key Words: Forlorn/ Slow, Slow Song; teleology; 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 versions.引言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发展,翻译作为文化交融传播 的重要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做为中国 古代文化的瑰宝,词的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如 何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各地的学者更好地理解 中国文化的瑰宝,这是翻译诗词时译者所追求的目标与准则。对 词英汉翻译的研究,从中国期刊网可以查到张娜(2007)探究了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的含蓄美及翻译再现; 胡斌(2009)对宋词 声声慢五种译本作了对比研究;张露(2010)研究了中国古 诗词的音韵翻译。这些论述为从目的论对声声慢英译的比较 提供了理据。一、声声慢写作背景李清照(1084一1151) , 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声声慢是她的晚年之 作。当时金兵入据中原,流落 到南方,丈夫病死他乡,境 遇孤苦,她尝尽了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这首词,通过 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 发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悲 凉愁苦,字里行间哀愁满目 ,令人读之心酸。作为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即“目 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德国著名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的 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止读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接 近作者;另一种则反之,引导作者接近读者。”苇努蒂在此基础上,将它们分别归纳为,异化法和归化法。 归化的译法就是译文语言通顺自然,没有翻译的痕迹。译语读者 读起来没有陌生感;而异化的译法即保持原语的异国情调。本文主要探讨在不同目的论下,比较林语堂与许渊冲笔下 声声慢的不同译文。二、目的论理论依据三、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一)林语堂与许渊冲翻译诗词目的的对比翻译诗词的目的与译者生活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牧师家庭,在大学也接受基督教的文 化教育。他的双重文化身份和背景,在翻译中他更多是站在西 方人的角度上去诠释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他的翻译目的从一 定程度上来说是如何把中国的诗词著作以西方人理解的思维模 式展现。而许渊冲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对东西方的知识有着很 高的见地,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由驰骋、游刃有余 ,他的翻译是以传播中华文化底蕴与信息,并达到促进跨文化 交际的根本目的。许渊冲是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身份向西方乃至 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二)两位译者两种译本的分析词牌名声声慢 林译:Forlorn 许译:Slow,Slow Song林语堂译成Forlorn( “被抛弃的,孤独的,寂寞的”), 将本没有特殊意义的词牌名赋予了感情色彩,给该词定下了忧 伤落寞的基调同时展现了李清照写该词时孤独的状态。许渊冲译成Slow, Slow Song也出奇的与词牌名在字数和 基调上的相似。slow对应 “慢”,三字的基础上呈现AAB模式 ,展现了许渊冲的“形美”,另外在诵读slow时展现了轻慢的 格调,充满着忧伤。Song,更展现了女词人轻声缓缓吟唱的 景象。可见许渊冲在翻译词牌名的时,重在使读者结合中文特色 来进行想象;而林语堂更直接的注重创造意境上的景象,便于 读者直接理解,减少揣摩。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许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林语堂模仿原文连用七个so和七个以d字母开头的形容词,一气呵成,构成 Alliteration,“与李清照的原诗的尾韵遥相呼应,词趣洋溢”,七个形容词“dim, dark,dense,dull,damp,dank,dead”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词中的意境,可 理解为dim和dark感受了天色已晚;dense和dull仿佛使读者看到诗人寻觅不得, 空洞失落的眼神;damp和dank直达诗人内心深处,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一个 “dead”是诗人绝望无助抑郁于胸的哀怨。在第一句的翻译上,译者主要采用音韵 的方式展现。许渊冲描述的方式相对平直刻画,但是他在设计上也是从外至内的深刻感 受,从三个动词look到know至feel,读者仿佛跟随着译者失落的寻找着什么, 但是却不知自己丢失了什么,只是莫名的感觉着忧伤,惆怅。实现了奈达所说 的“精通母语和源语,了解译语与源语文化的差异”,以及“还在译文中表现出匠 心独具的艺术创意”。林语堂的翻译体现了他作为中国译者却又有西方人特色的特殊身份上的矛 盾性。他以简洁明快的方式传达了思想。许渊冲则是了解了译语与源语文 化的差异,为了便于文化交流,在刻画上采取平淡的描述但是更为深切的 意境吸引读者。原文: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林译: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许译: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这两句两句说明了当时的天气变幻无常,气温变化较快而给人们的衣物 增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林语堂的翻译在翻译乍暖还寒时,用now,体现了不时的状态,一种不经 意间的转变。但是之后的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却使读者在 理解上无法与原文想表达的思想衔接。 许渊冲的翻译与该词的白话文理解比较贴切,但是缺乏了意境,过于直白。 Lingering一词虽然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段,使对天气产生直观的认识,但是没 有体现乍暖还寒时候的突变性。 两位译者在用词上有其自身特色。但是林语堂在此句的翻译缺失,体现 了其身份的特殊性,也与许渊冲产生了对比,在对中国诗词的掌握和理解上 ,以及传达方式上,许渊冲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特色。原文: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林译: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许译: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林语堂在翻译的时候采用geese一词,不是特别恰当。Geese在英文中 指“鹅”,与雁相差甚远。在其后的翻译中原文: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可以 看到情感及悲伤的深华。译者用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可以感 受到悲伤情绪的加深。 许渊冲在翻译时采用wild geese,字面意思准确,但是在英文的引申义 上偏颇,影响原文意境。英文中geese还有“笨蛋、傻瓜”之意。而wild geese可以为“徒劳无功的搜寻”。其他文化者不能准确理解此中含义。此外 除开引申义上的分歧,用wild geese不便于西方读者明白雁字在李清照词中 所含的深层意义。 由此分析,此处两者在翻译的处理上都有缺陷。就geese与wild geese 两者上的运用,虽然都有偏差,但也反应了两者在自身文化底蕴上的差别。 林语堂渲染了氛围,让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即使在geese的用词下,所带着悲 伤的递进。而许渊冲坚持朴实忠实翻译原文,便于文化交流。这两句写词人满怀愁绪无处排遣之时,蓦然看到掠过头顶的大雁。“雁”字 来源于汉书苏武传,讲述的是当时苏武出使匈奴,在回来的途中被匈奴扣 留了19年,匈奴对汉散布苏武死亡的讯息,暗里地劝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坚决 不从,忠于汉朝,并通过雁传书回去。此后,雁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象征。但 是在李清照的词中,雁不仅仅只是信息的传递者。在初期是她与丈夫爱的象征 ;在她丈夫死后,雁的意思更深层,是丈夫的死亡现实和国家没落的触发器。原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林译: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许译: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林语堂在翻译这两句的时候,因为理解错误,翻译的不是很确切。第一 处问题是 “守”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多重的含义:1、防守(跟攻相 对);2、守候,看护;3.、遵守,遵循;4、靠近,依傍。根据李清照想表 达的意思,显然这个字在此不宜作“守卫、守护”,而应理解成依傍,停留在 某处,因作者本人是在窗户边观察着屋外的景色。第二处是“独自怎生得黑”应该理解为女词人此时处在极度无趣的情况下, 迫切地等待天黑,期望这一天能够快些过去从而结束煎熬。而译者却认为天 已经黑了,也就无需迫切地等待黑天。由此,译者没有清楚理解词人本身想 表达的思想,因此在其后的翻译中,对应的译文也因此发生错误。许渊冲在翻译的时候,准确的理解了女词人想借此表达的意思,虽然翻译 直白,但是相当准确的表达了信息,便于理词人此时无助的心情,也营造了 与原文相同的气氛。这两句写作者冷清寂寞、百无聊赖,就连熬到天黑都觉不易。金粟词话称 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理解两种译文之间的差距。 许渊冲的翻译更好地从一个中国学者博学的角度,向 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更利于促进文 化交流,还原中国文化的真实风采。结语通过以上翻译实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