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0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5页 / 共70页
第6页 / 共70页
第7页 / 共70页
第8页 / 共70页
第9页 / 共7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境设置与快乐学习忻州一中 王新林省市模范教师、班主任、教学能手国培语文山西坊坊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什么?教材? 小学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校生活枯燥单调。书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大越重。 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追升学率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教育成了应试。 学生像容器一样被动地装知识,与枯燥、呆板的机械作业和考试打交道。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课程改革呼唤快乐的语文学习课堂 十年寒窗苦行尽, 提起笔来泪淋淋。 今日若不把我取, 明日定要赴九泉。 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串讲串问,满堂灌,忽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领悟情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尤其是面对着孩子们幼小稚嫩的心灵挖苦、讽刺、嘲笑、谩骂、体罚。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教育教学工作者,反复思考着的一个问题:教育最重要的追求是什么? 语文教师反复思考着怎样才能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呢?古希腊普鲁塔戈:“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建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理性材料的堆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占主体地位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确立生命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广袤的语文天地中自由的飞翔、快乐的遨游。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在于使学生 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由苦学变成乐学 由学会变成会学 并且能够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学习乐园,还孩子们幸福与快乐。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 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 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二、情境教学的主要特点及理论依据 (一)主要特点 1形真。 2情切。 3意远。 4理蕴。1形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谢朗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道韫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集,从木从隹的会意字,群鸟集树。 隹zhu :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 本义:短尾鸟的总名。 集,群鸟在木上也。说文 集,会也。尔雅 1. 群鸟栖止于树上:“黄鸟于飞,于灌木”。诗周南葛覃 2 .引申为停留 沙鸥翔集。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聚合,会合:聚。腋成裘。2情切。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窸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2情切。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窸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流尽了乳汁,为了 生活,到“我”家做 邦佣。写出大堰河 劳动的艰辛,劳动 时的乐观。 不细致繁重的劳动更突 出大堰河勤劳、 淳朴、宽厚、善 良的品格及对乳 儿的爱,同时为 与她死后的凄凉 形成对比作铺垫 。贴标签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3意远。定风波苏轼竹杖竹杖 芒鞋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任平生。料峭料峭 春风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斜照 却相迎。却相迎。回首回首 向来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也无晴。莫听莫听 穿林穿林 打叶声,何妨打叶声,何妨 吟啸吟啸 且徐行。且徐行。4理蕴。定风波苏轼回首回首 向来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也无晴。4理蕴。归哪里去?归哪里去?“学”(學)是会意字,说文以及说文段注解释“学”为“觉悟”,“从教从子”。字形清楚地告诉我们:“学”的意思是,学子在特定的时空环境,接受知识,承蒙教化。“习”(習)也是一个会意字,“从羽(鸟的双翅)从白(古自字)。”其本义是,羽毛未丰的小鸟,在强烈的求生欲的驱使下,独自不断地苦练飞翔。由此可知,“学”表示对他人传导的接受,是一种相对被动和自发的行为;而“习”呢,则是受教育者躬亲习行,进行刻苦的实践和磨练,完全是一种主动和自觉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求得知识和能力,自然能获得“不亦说乎”的感觉。看来,“学”与“习”浑而言之,无甚差别,析而言之,竟有天壤之别。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三、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以生活展现情境。 2、以实物演示情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4、以音乐渲染情境。 5、以表演体会情境。 6、以语言描绘情境。 7、借助新旧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8、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9、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图画再现情境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注释】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 :指道旁成阴的树。 古诗所见,教师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首诗是诗人看见了画面上的这一幕情景后写下来的,诗人认为小牧童可能是想捉知了。看来你们比诗人更了解小牧童,知道他和你们一样喜爱知了,一定不会把知了捉回家的 借助新旧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探究?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一句历来为鉴赏者困惑,诗人“遥想公瑾当年”三十四岁就在赤壁建功立业,表达其艳羡和感伤之意,可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甚觉难融入全词内容之中。有人认为这句是苏轼这首词不达意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句是闲笔,破坏了整首词的意韵。真的如此吗? 且看几种通行的解说。 1、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2、名家的鉴赏: 周瑜在孙策手下担任将领时,才24岁。人们看他年轻,称为“周郎”。他的婚姻很美满,娶的是当时著名的美女,乔家的二姑娘小乔。他在34岁的时候,与28岁的诸葛亮,统率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中用火攻战术,将久历戎行,老谋深算,年已54岁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 换头“遥想”以下五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刻画了周瑜。“小乔”两句,写其婚姻。由于美人的衬托,显得英雄格外出色,少年英俊,奋发有为。 (沈祖棻念奴娇赏析)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当年” 这里指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接着又补充一句,说那时他刚结婚,娶了一个绝代的美人。但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纳小乔是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而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34岁,这时距纳小乔已有十年之久。那么词里说“小乔初嫁了”,不是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吗?我想,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尤其是这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原来就不以再现细节真实为目标,我们当然也就不必处处以生活的细节去衡量它。苏轼写词的时候,兴之所至挥笔立就,不一定去考证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间,读者当然也就不必过于拘泥,周瑜结婚早几年晚几年在词里关系并不大。 其实这几句的意味全在“小乔初嫁了”的穿插,本来写的是赤壁之战这样的大事,周瑜作为战争一方的主帅,有许多事可写。词人偏偏要花费笔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说有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刚刚嫁给了他。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不闲。词人有意用小乔这位美人去衬托周瑜这位英雄,使下面那句“雄姿英发”成为有血有肉的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袁行霈千古绝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看教师课堂实录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生:“雄姿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