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传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 ho 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清江流域是巴土文化的发祥地。据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 晋书李特 载记及 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多年前,廪君蛮巴人的始祖务相,就出生在今湖北省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武落钟离山。务相在“五姓争神 ”中成 为巴族首领,被尊 为“廪君” 。廪君在此率众沿清江西进, “建夷城而王巴”。夷城其址,以考古学家王善才教授在香炉石的考古发现所佐证,大约即今长阳县西的 渔峡口香炉石一带。王善才教授研究认为,长阳就是我国上古“巴方”、 “虎方” 的中心地区,土家族就是巴人的正宗后裔。周初,巴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遂正式立国,史称“ 巴子国”。这是关于巴人最早的也是可信度最高的历史记载。其后,巴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豫州蛮、江夏蛮、五水蛮、武陵蛮等,都可见到巴族人生活和跳动的身影。而其间在鄂西、川东一带的峡江流域生活的一支,最终形成了今天遍及湘鄂川渝黔边一带拥有多万人口的土家族。 古老的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豪放剽悍,能歌善舞,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历经数千年的吐故纳新,创造了绚丽多彩、个性独特的巴土文化。 “青山多见 巴人迹” 。在巴人故里,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种鲜活的巴风土韵:远古的巴人遗迹,高亢婉转的山歌,古朴清雅的南曲,炽烈淳朴的跳丧舞,情真意切的“哭嫁”,质朴清新的 竹枝词透过历史的记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远古的部落巴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土家族,在这里繁衍、奋搏、生生不息。 巴人始祖廪(ln)君廪君,名巴务相,古代巴国的第一任君主,建都夷城。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是夏末商初的巴人始祖,距今 4000 年的历史。他带领部族大力发展制盐业、制陶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使巴国很快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巴军入川,征服了四川东部、河南南部、云贵大部的地区,成为 了华夏西南的一个大国,有上千年历史,后为秦国所灭。土家族就是巴国后裔。传说廪君遗体下葬时,化作白虎升天,从此,土家人一直把白虎当做图腾。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盐水神女盐水神女,远古盐阳部落的首领,廪君率部西征到其领地后,与盐水神女结成百年之好,但是神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并阻廪君西进,为了部族的生存和发展,廪君将其射杀,后人尊其为“ 德济娘娘”。见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无考诸氏(清 秦嘉谟辑补本)土家歌舞土家山歌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地方特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创世歌, 劳动歌, 时政歌,婚嫁歌, 风情歌,情歌等十多种。如不知起源于何时何代的的创世歌有“ 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有早见于明诗综的童谣,有早 见于旧县志的古谣等等。山歌形式简朴,内容丰富,如摘茶时兴唱“ 摘茶歌”;薅草,栽秧兴打薅草锣鼓或栽秧锣鼓;剥苞谷季节,晚上众人围坐,兴赶“五句子”;逢男婚女嫁,则兴唱“ 十姊妹(十弟兄)歌” ;宾客宴会则兴唱“花鼓子歌 ”,占四句子等等。土家山歌歌词粗犷豪放,旋律高亢,节奏自由,多为一人唱一人接,或一人唱多人接,气势磅礴,热闹非凡。土家南曲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曲种。其曲弹唱清雅,婉转动人,唱腔丰富,旋律起伏,抑扬,抒 缓,有如轻风流水。南曲头, 垛子,上下句,南曲尾,称为南曲的“ 四柱”。手持三弦和擅板,边弹边唱,擅板打法别具一格,称一板三眼。土家南曲多在喜事场合弹唱,段子有取材于小说,戏本故事的霸王别姬、 长坂救主、 红娘递柬;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皮金顶灯, 螳螂娶亲;有应酬教诲的八仙庆寿, 渔樵自乐,弄璋, 弄瓦;有咏物抒怀的春去夏来、 悲秋、 送别等等。土家舞蹈中的花鼓子舞和跳丧舞,堪称世界首创。花鼓子舞,并不要鼓,演跳人以双人对舞;舞蹈者手执花帕, “脚踏之字拐,手似杨花柳,腰身前后扭,臀部两边翘”,边唱边跳。跳丧 舞是一种祭祀舞蹈,有“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土家族人先世尚勇武, 视死如白虎飞升。因而悼亡死者无儿女悲戚之态,其悼亡死者的跳丧舞便表现出一种原始、豪迈的色彩。一人击鼓而歌,众人依鼓应合,边唱边跳。其名目有四大步、待尸、滚身子、 摇丧、么姑姐、么女儿 嗬,双 狮抢球、凤凰展翅,牛擦痒等等。丧歌歌发,高亢而哀伤,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传统美食腊肉:每至冬腊月,农家杀年猪后,将肉分割成块,用盐、花椒腌制,约一周以后,挂入火塘或炕架上熏烤干燥,半月后成腊肉。其肉,色油亮透红,质 地结实、异香, 别具风味。 腊香肠:用上等优质的猪肉加上各种佐料灌制,熏烤或风干腌制而成。味美可口,煮、炒、蒸、烤均香气扑鼻。蒸肉:新鲜猪肉切大片,拌以玉米粉。盐、花椒粉、鲊广椒,上大蒸笼,下垫老南瓜或土豆,红薯。大火蒸熟后,连蒸笼端上,蒸肉鲜美松软,肥嫩油 腻,下面的南瓜红薯香甜可口,是土家人上等的美味佳肴。毛血,新鲜猪血,加花椒, 盐,辣椒粉调和, 经过沉浸煮制,如豆腐一样。 做成火锅香辣爽口。金包银:俗称蓑衣饭,大米拌以玉米粉制作的粗粮,色泽黄白相间,香甜可口。懒豆腐:将小籽黄豆用冷水泡胀,用石磨慢慢研磨,和渣而煮,撒入切细的白菜或南瓜叶,清香可口。清江鱼,肉质肥美嫩滑,无腥味,煎炸 红烧清炖俱佳。做成鱼糕,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做成鱼冻,晶 莹 透 明 ,味 美 鲜 香 ,富 含 胶 原 蛋 白 ,具 备 美 容 的 功 效 。 另外还有:鲊广椒炒土豆片、油炕高山土豆、 土家炸红薯片、土家炸土豆片 。饮食文化:十碗八扣长阳土家族款待客人的方式,一般以猪肉或羊肉“烧锅儿” ,配三、五碗小菜。重大喜庆节日款待贵宾,采用“十碗八扣 ”,第一碗是“头子碗” ,肉糕垫粉条和黄花,这是不用盖碗的,最后一碗是 虾米肉丝汤,其余八碗均先用盖碗(比大碗小)在碗内涂上油,将食物、佐料放进,上格子蒸熟,然后以大碗扣上反转过来,拆去盖碗,其菜形制一样,表面光滑。上菜时按顺序一碗一碗的上。每上第一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一声“大炮手 ”,长长的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响匠吹起欢快的“菜调子 ”,东主前来敬酒。 客人边吃, 边上菜。接出第二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顺 ”,“菜调子”又吹起。直到上第十碗,大盘子一声“ 齐”后,响匠便吹 “下席调”,客人饭就吃完了。客人坐席的席位上下左右,各分大小。十碗菜在桌上陈放也有规矩,或摆“ 四角扳爪”或摆“三元及第 ”。除十碗菜以外,上下还要配腌菜碟二个,以为客人解酒解腻, 这是长阳土家地区最隆重的筵席。土家穿着风俗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 样和之感,因此喜 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 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 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 “妈 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小孩一般戴猫头尾巴帽,帽子前额用金银打就的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虎帽两侧至两腮前有银勾,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胸前持有金锁银牌,上打有“ 福、禄、寿、禧 ”字样,帽后悬有金链银梁。小孩的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 侧绣 花。土家族是祟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邪 恶不敢侵害,可避邪壮威,既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