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 体 的 运 动物体的运动运动和静止的描述运动快慢的比较参照物 速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匀速直线运动 V=s/t变速直线运动 V = s / t平均 课本知识梳理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1、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 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 ,他们是( )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 员是( );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 是( )的。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 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和 。 运动运动 静止帆山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提高: 观察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 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是 A两车一定都向左运动 B两车一定都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A静止A向右运动A向左运动但速度风速知识点二:测量1、单位换算km m dm cm mm m nm(1)使用前: 观察: _、_和 _ (2)使用时: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量程 分度值零刻度线视线与尺面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测量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误差1、产生原因 工具精密度、测量人 测量的科学性等因素是造成误差的主要 原因2、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误差只能减小无法避免3、误差的减小:改进测量方法,提高 测量仪器精密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知识点二:测量1.给下列数字填上适当的单位: 某同学的身高为160_. 某同学的跳远成绩为35_. 教室的高度是3.5_. 万里长城的长度为6320_. 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是2.4_. 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_. 冰箱容积是249_. 常见啤酒瓶容积为640_.cmdm m kmmm mL mL知识点二:测量知识点二:测量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一木块的边长,就工具的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不正确。使用方法正确的刻度尺所测木块的边长为 cm。B B3.0知识点二:测量3、有四位同学测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值分别为:17.50cm、17.53cm、17.85cm以及17.51cm,他们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其中 的数据是错误的,该铅笔的长度可记作: 。1mm17.85cm17.51cm知识点二:测量4、特殊的测量方法: (1)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 :将细钢丝的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后用刻度尺测量 ,测得这个线圈的长度是_cm,细钢 丝的直径是_mm。 (2)某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出一本 154页的书的厚度是0.54cm,则此书一张纸的平均 厚度为 .5.001.570m知识点二:测量(3)如图,用三角板、刻度尺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则圆柱体直径是 .1.25cm3245cm特殊测量方法1、等量代换法用棉线测地图海岸线的长度2、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3、滚轮法测量环行跑道的周长4、辅助法用三角板和直尺测硬币、乒乓球的直径知识点二:测量时间的测量 1、时间常用的测量工具是 ; 2、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 3、时间的常用单位有 ; 4、单位换算 1min= s 1h= min= s60603600秒表 秒(s) 分(min)、小时(h)知识点二:测量时间 t 2 - t 1min s = s读数练习620 380物理计算题的格式1.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2.计算前看单位是否统一 3.计算过程中要有公式、计算过程、结论 ,在计算过程中各物理量要有单位。 4.计算过程如用到未知数,要用各物理量 的符号表示(如速度用v,时间用t等表 示),绝对不能出现X或Y。SV=t 8、下边表格是2001年10月21日起实行的厦门站 旅客列车时刻表,上海开往厦门的K175次列车, 全程运行1740km,由表可知K175次列车 全程运动的时间是_, 列车全程平均速度约_km/h (保留一位小数)SV=t 解:列车运行的路程 s = 1740 km 列车全程运动的时间 t =24h33min=24.6h列车全程平均速度:V=St=1740km24.6h= 70.9 km/h9、读坐标轴: 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从图象中可以获得的合理 理信息很多,请再写出两条: 信息一:乙同学步行速度约是0.58m/s 信息二: ;信息三: ;SV=t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类题巩固:(1)(09德州)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的运 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SV=t(2)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 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 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SV=t物体的运动三个物理量一个相对性 :长度时间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单位及换算刻度尺的使用计时器的使用单位及换算描述运动快慢公式:v=s/t测量刻度尺秒表解:列车速度 v = 216km/h = 60m/s则同学通过铁道需要的时间:t1 =s1 v1=9m 1.5m/s= 6 s若要安全横穿铁道,列车到达的运动时间至少为t=t1他距离列车的距离至少为S = vt = 60m/s X6s =360m2007年4月18日,我国实行第六次铁路大提速 ,参与这次提速的列车叫动车组,代号用“D”开头。 若一“D”字头列车在某路段上以216km/h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某同学要想以1.5ms的速度横穿 9m宽的铁路,则他至少应在距列车 m处横 穿铁路才安全。方法小结参照物可以选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 它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 和方便而定.匀速 直线运动是一种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公式为v= ,公式的v 与s、t无关,不能理解成v与s成 正比,v与t成反比. 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在某段时间 或某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而不能盲目地求速度的平均值,因为平均速度一般不等 于各段时间或路程中速度 的平均值.解决运动中的相遇、 追赶类计算题时,首先确定参照物,根据物体运动情况 建立 运动图景(即运动线路图),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求解,由此可见,通过方程求解问题也是 解决物理问题 的常用方法之一.1.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 为23,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4 ,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 度之比为( )A. 89 B. 98C. 29 D. 92B课时训练2.甲、乙两物体分别以3 m/s和5 m/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 自南向 北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以乙物体作参照物时,甲的速 度大小和方向是( )A. 3 m/s,向南 B. 5 m/s,向北C. 2 m/s,向南 D. 2 m/s向北C 3.小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估测出他在 前一半路 程的平均速度为2 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 m/s,那么他在回家的全路程中的平均速 度为_.2.4 m/s 4.如图所示是公路上的一个交通标志,在遵守交通规 则的前提下,从这个标志牌到南 京,匀速行驶的汽车 最快需_min.185.由匀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可知,以下说法中正 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6.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 驶100 m路程,接着又以20 m/s的 速度匀速行驶300 m路程 ,则汽车在全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A. 13 m/s B. 15 m/sC. 16 m/s D. 18 m/sC C7.在下列的单位换算中,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 2.5 m=2.5 m100 cm=250 cm B. 75 mm=7510-3m=7.510-2 m C. 42 cm=42100 m=0.42 m D. 24 m=24 m1000=0.024 kmB8、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数据 为12 .44 cm,12.43 cm,12.43 cm,12.82 cm,测量记 录中错误的是_,此物体的长度应为_.12.82 cm12.43 cm9.如图是张华和陈明同学研究匀速直线运动规 律的实验装置。取一支直径约为1cm,两端开口 的玻璃管,用橡皮塞塞紧一端,往玻璃管中灌 进带颜色的水,留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紧 另一端。颠倒玻璃管,会发现小气泡在管里上 小运动。 (1 )实验时观察的对象是 ,需要记录 的数据是 和 。 (2)实验中,若小气泡运动过快,不便于记录 运动时间。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 来 控制小气泡的运动速度。 (3)实验读取数据时,张华选择了小气泡在玻 璃管的中途一端运动,而忽略在两端的运动, 这样做的原因是 。气泡长度时间倾斜 程度气泡在玻璃管两端做 变速运动下表是张华和陈明同学测得的数据:路程/cm10203040时间/s 481216速度 (cm/s)2.52.52.52.5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 。 气泡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相等10. 反坦克炮瞄准一敌人的坦克,开炮后0.6 s看到炮弹在敌 坦克上爆炸,再经2.1 s才听到爆炸声,若当时的声速为340 m/s,则此反坦克炮距离敌坦克有多远?炮弹飞行的速度为 多大?解:声音2.1 s通过的路程: S声=v声t声= 340 m/s2.1s=714m所以反坦克炮到敌坦克的距离S = S声=714m 。炮弹飞行速度为:v炮=s/t炮=714m0.6s=1190m/s11、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 m处鸣笛,汽 车直 线向前行驶40 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