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4页
第2页 / 共134页
第3页 / 共134页
第4页 / 共134页
第5页 / 共134页
第6页 / 共134页
第7页 / 共134页
第8页 / 共134页
第9页 / 共134页
第10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节 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特点1英国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是与维多利亚时代 联系在一起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间从1837年 至1901年,但“维多利亚时代”却一直延续到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为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 5060年代经历了一个巨大的经济高潮,工商业处 于世界垄断地位,被称为“世界工场”。70年代后 ,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但仍是世界金 融的中心,加紧殖民扩张,自称“日不落帝国”。 在所谓工业繁荣的黄金时代后面,是深刻的阶级矛 盾,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不断。 n维多利亚时代特点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文学上引起了反响,出现了关心社会问 题的现实主义文学。n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现实主义作家有狄更斯、 萨克雷、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 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等。马克思称 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 人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 们“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 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马克思:英国资产阶级(1854),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 第686页)。n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直接继续了十八世纪现实主 义文学的传统,从早期现实主义过渡而来。菲尔 丁和十九世纪初的女作家奥斯丁对十九世纪作家 产生了影响。因而,学术界认为菲尔丁和奥斯丁 是“前现实主义”,19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是从 他们那里发展来的。正因如此,英国现实主义运 动自始至终都是自发的,它没有明确的纲领,没 有和敌对的浪漫主义作过公开的斗争,它直接是 英国工业化的产物。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怀小人物命运, 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史,歌颂小人物的道德品质和 精神力量。这些小人物往往具有高尚的动机,十分谦卑,一 般不起来反抗他们所遭受的不公道。他们只是洁身自 好,试图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又不触犯社会政治制 度的基础。他们提倡仁爱精神,反对使用暴力。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语言 风格幽默,最先接触劳资矛盾。二、奥斯丁奥斯丁( Jane Austen , 1775 1817 )奥斯丁是18世纪末19世纪 初的英国女小说家,她在英 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是连接18世纪 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 的桥梁。完美艺术家奥斯丁生于乡村牧师家庭,终身 未婚,一直和家人同住。她的生活 圈子仅限于中产阶级,因而她的小 说题材也很狭窄,仅描写中产阶级 日常生活场景。尽管主题狭窄,但 她的观察敏锐,技巧精致,故事优 雅,情节曲折,富有喜剧性,语言 清丽流畅,机智幽默,格调轻松诙 谐。现代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称赞她 是“女人中最完美的艺术家”。妇女写小说是不被社会认可的 ,奥斯丁生前匿名发表小说,死后 才署真名出版作品。奥斯丁共写作了6部小说,用图表表 示如下: 作品名小说类说类 型诺桑觉寺(1808)哥特小说 理智与情感(1811)感伤小说 傲慢与偏见(1813)现实主义小说 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现实主义小说 爱玛(1815)现实主义小说 劝导(1818)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奥斯丁共写作了6部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是: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劝导(身后1818出版)她的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婚姻,反映中产阶级的生 活。但与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不同的是,她对当时社 会妇女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拥有巨大的道德热情,对妇 女地位的关注是现实主义的,不带浪漫色彩,所提出 的解决办法是严肃的。小说充满理性主义精神。n奥斯丁的创作是从反对流行的 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开始的。为 了嘲讽这类流行小说,她故意模 仿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写作了 诺桑觉寺(1803完成)和 理智与情感两部小说。诺桑 觉寺(1818出版),女主人公 凯瑟琳看哥特小说入迷,入住诺 桑觉寺,把它想象成恐怖的古刹 ,进行了一系列荒唐的“冒险” 活动,最后省悟。 诺桑觉寺 感伤小说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情感(1811)描写家境拮据的埃丽 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对待爱情的两种态度和处理方式 ,埃丽诺理性,玛丽安感性。在处理金钱和感情时 ,必须理性和感性糅合在一起。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理智与情感( 1996)获得奥斯卡金象奖。n玛丽安被花花公子 约翰卫乐比抛弃,引 起玛丽安的伤心难过 ,情绪激动的她还为 卫乐比辩护。情感蒙 住了理性。 视频:理智与情感两姐妹 n奥斯丁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她 的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婚姻,反映中产阶级 的生活。但与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不同的 是,她对当时社会妇女问题的理解和感受 拥有巨大的道德热情,对妇女地位的关注 是现实主义的,不带浪漫色彩,所提出的 解决办法是严肃的。小说充满理性主义精 神。n她的现实主义描写扭转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启清 新之风,为读者所欢迎,整个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从她 这里承接来的,她是承上启下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与她同 时代的司各特十分推崇她的小说,认为她的小说“是按照 普通阶层生活的真实面貌来描摹自然的艺术,它向读者提 供的,不是灿烂辉煌的想象世界的画面,而是对于她周围 日常发生的事情所作的正确而引人注目的描绘”,“创作 出了如此充满生气和独特气质的素描”(奥斯丁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9世纪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易 斯称她为“散文的莎士比亚”,“伟大的艺术家”(奥 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现代评论家福斯 特认为她的人物是“圆形人物”的典型。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1813)讲述班纳特太太五个女 儿出嫁的故事。中心主人公是中产阶级青年达西和伊丽 莎白的爱情故事。达西傲慢,看不起班纳特家庭的庸俗 ,却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偏见,认为达西破坏姐 姐的婚姻,却爱着达西。最后两个男女各自克服自己的 傲慢与偏见,结合到一起。爱情与婚姻傲慢与偏见的中心主题是爱情与婚姻。 小说写了四对男女的婚姻,为金钱,为门第,为 感情的都有。小说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 婚姻当儿戏。强调感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小说的婚姻观是: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 误的,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什么事情都 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n小说探讨了妇女的出路。 18世纪末19世纪初,妇女没 有工作,中小产阶级妇女的 唯一出路就是通过缔结一门 好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理想追 求。好婚姻的标准是男方有 财产,有修养,有风度,不 使用家庭暴力,和女方有共 同语言。视频:傲慢与偏 见达西重新求婚 现实主义特点奥斯丁的现实主义集中表现在如实描写18世纪末19 世纪初中产阶级生活的时代风尚。描写金钱、地位在爱 情婚姻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弹琴绘画是中产阶级女子的 保留才能;参加舞会跳舞是求爱和调情的绝好机会;求 婚前男方要制造一次私下面谈;女方拒绝求婚,要为男 方失败保守秘密;订婚前男女不能有亲密接触等等。都 在她的小说中真实地表现出来。让读者看到19世纪初英 国中产阶级社会的风情。视频:傲慢与 偏见社交舞会 n奥斯丁的小说风格具有喜剧性 ,语言机智幽默,在傲慢与 偏见里表现特别突出。小说 塑造了两个喜剧形象:班纳特 太太和柯林斯牧师。这两个人 物小市民气息浓,言谈举止庸 俗。都是简单性格的扁形人物 ,一言一行表现出喜剧效果。 班纳特太太嫁女儿和爱钱财的 心思在电影改编里表露无遗, 构成喜剧性。视频:傲慢与偏 见班纳特太太 n奥斯丁开启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小 说家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写下了自己的传世之作。她们在 自己的时代,n更加关注妇女地位,比奥斯丁的关注更进一步,如简 爱;n更加关心社会问题,比奥斯丁的眼界更宽,如玛丽巴 顿;n更加注重内心激情的描写,不再像奥斯丁那样沉静,如 呼啸山庄。n她们风格各异,表现了英国女小说家在19世纪的崭新风貌 ,她们的创作,把妇女小说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说 明她们比起前代女小说家来说,有更多的心理自由和更高 的精神追求。她们是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 爱略特。 三、萨克雷(Thackeray,18111863 )n萨克雷(Thackeray,18111863)英国维多利 亚时代前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他是狄更斯的同时 代人。萨克雷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收员兼行 政官,本人剑桥大学毕业,曾去德国游学。青年 时代曾专攻美术,后放弃从文。使他放弃美术的 原因是,他提出给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配插图,狄更斯信不过他的美术技巧,拒绝了 。这件事使萨克雷震动,他怀疑自己是否真有画 家的才能,遂放弃美术,改写小说,由此成名。 多年后,萨克雷在一次大型宴会上当面对狄更斯 说,他要感谢狄更斯,是他使他怀疑自己的绘画 才能,并走上文学道路。 n萨克雷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为了保障病妻和 两个女儿的生活,不断地撰写小说和随笔,自绘 插图,分期在杂志上连载。1863年圣诞节前夕因 心脏病发作在伦敦逝世,终年52岁。n萨克雷受过完整的绅士教育,他的小说具有狄更 斯所缺乏的诡辩形式,但在活力方面,狄更斯精 力充沛,萨克雷总是懒洋洋的。他的小说数量很 多,但质量都不如狄更斯,唯有名利场的出 版使他一举成名。n由于家庭生活遭遇的不幸,萨克雷的作品中洋 溢着忧郁与感伤的气氛,也许是为了补偿妻子精 神错乱所带来的缺失和罪恶意识,他的作品中都 有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这些正面形象较之他的讽 刺对象和主人公,显得苍白无力,缺少生气与活 力,她们成为被否定、被讽刺的女主人公的陪衬 ,黯然失色。这种描写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塑造妇 女的一个模式,直到哈代才打破。n名利场(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Hero,1847)发表的这年被称为 英国小说的“奇迹年”,因同时还出版了 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夏洛蒂勃朗特 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 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n名利场的副标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 ,它不是以传统的英雄人物为主角,连正面 人物都很少。n女主人公蓓基夏泼(BeckyShary)是个穷 画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在学校受尽歧视, 感到愤懑不平,离校后便开始投机冒险的生 活。n蓓基是一个爱慕虚荣渴望荣华富贵的女冒险家典型 ,她靠自己的美貌、机智和性,不择手段地猎取金 钱,力图进入上流社会。最后人财两空,丈夫死在 海外,儿子拒绝和她见面,她办起宗教慈善事业来 。视频:名利场蓓 基离开女子学校 视频:名利场 蓓基被抛弃 n小说原作中,作者擅长从人物举手投足的细节去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注意描写蓓基在不同 环境,不同时候,不同男人面前的眼神变化。电 影改编名利场(导演:米勒,主演:詹姆斯 普利芙)的情节比较碎和散,但是表现蓓基眉 飞色动的眼神却是十分出色的。电影开端,蓓基 离开她憎恶的平克顿女子学校,她的粗鲁的动作 ,鄙夷的眼神,自得的坏笑,张狂的言谈,和老 实的爱密丽亚形成鲜明的对照,为她的性格发展 定下基调。n她是19世纪的摩尔弗兰德斯。弗兰德斯生活的时代,是 资产阶级创建家业的冒险时期,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去发财 致富,社会没有严格的道德规范加以限制和阻拦。因此, 一切都是赤裸裸的,行骗仿佛成了正大光明的事情。n蓓基生活在19世纪前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这时资产阶级 已经创立了稳固的日常生活规范,一切龌龊的行为都包藏 在道德的面纱之下。这种社会特点,决定了蓓基戴着伪善 的道德面具去冒险行骗,追求财富和高贵的社会地位。然 而她总是达不到目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小说的题目借用 的是班扬的天路历程中“名利场”一词,以此说明资 产阶级贵族生活是空虚无意义的。作者以文雅的笔法讽刺 了上层社会的贪婪和欺诈,揭露了人性脆弱、利己、自欺 以及卑下的妥协性。n蓓基被看作是“无行美女的鼻祖”,她在上流社会的 交际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男人愿意和良家女子结婚,但 又向往风流美女。比如小说中的乔治和心地厚道的爱密丽 亚结婚,却又和蓓基勾搭。女人维护道德,私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