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思维策略吴川市黄坡镇力古山小学 李林成【摘要】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策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是“孕育”作者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途径,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采集了各种材料,其中某些事件或人物,某些问题或事例,引起作者的兴趣,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感动,得到启发,引起联想,产生了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这时,中心思想就进入了孕育状态。第二阶段是“萌生” ,萌生。作者通过深入的思考,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于是在脑里发生了一个认识的突变,产生了对感性材料的概括。由于概括,作者从客观事物中发现了事物内在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这时,在作者的大脑中渐渐明确、突出、凝聚起来,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运而生了,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由朦胧变为明朗,涣散趋向集中,粗浅发展为深刻,于是,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了。【关键词】作文 中心思想 形成 策略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策略,也是作者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后,对获得的生活细节、事物的表象等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策略。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形成策略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孕育。作者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途径,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采集了各种材料,其中某些事件或人物,某些问题或事例,引起作者的兴趣,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感动,得到启发,引起联想,产生了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这时,中心思想就进入了孕育状态。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对事物有所感但尚不够清晰,有所思但还比较粗浅。2第二阶段:萌生。作者通过深入的思考,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于是在脑里发生了一个认识的突变,产生了对感性材料的概括。由于概括,作者从客观事物中发现了事物内在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这时,在作者的大脑中渐渐明确、突出、凝聚起来,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运而生了,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由朦胧变为明朗,涣散趋向集中,粗浅发展为深刻,于是,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了。在作文实践中,同样一些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提炼出几种不同的中心思想。作者要不断挖掘这些材料的内涵意义,最后在萌生的几个中心思想中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深刻、最新颖的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说真正确立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摄影活动中,为退休的李老师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获得了摄影比赛一等奖,他的心情很激动,有许多感想要倾吐。作文时,他决定写这件事,怎么给文章确立中心呢?在交流写作体会时,他对大家说:“当时,我想这个题材可以表达三个中心:一个是我拍的照片评上一等奖,心里非常高兴;二是得了奖,说明我的摄影技术得到了提高;三是借给李老师拍照表达我对李老师的爱戴。最后,我想还是表达我对李老师的爱戴为好。 ”从对上述两阶段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心思想的形成需3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生活实践。在实践中通过感知、阅读、体验搜集材料,在大脑里贮存而成为提炼中心思想的材料。这种贮存越丰富,通过思维认识事物本质特点、提炼正确中心思想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思想认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不同的反映对象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看法。生活实践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在作者感知、贮存和加工改造的过程中,必然寄寓渗透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倾向。作者的思想认识、感情倾向无疑是文章中心思想正确与否的决定性条件。第三,思维概括性。在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策略中其重点和关键是思维。对作文来说,感知是出发点,记忆是材料库,感知所捕获的信息和记忆贮存的信息是提炼观点、形成中心的基础,中心的形成则离不开思维概括性。在实践中,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参观的地点,或观察的对象与所得的材料大至相同,而学生作文的中心想却深浅有别,这正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概括性有差异。通过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条件的考察、分析表明,要使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逐步做到明确、新颖、深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认真体验不断丰富信息的贮存;必须把教文与育人紧紧地联系4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趣。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概括性的训练。思维发展的心理研究指出,在概括能力的发展上,儿童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逐渐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初步概括;从对少数简单事物进行概括,逐渐过渡到对复杂事物进行概括。因此,从感性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虽是高年级习作训练的重点,但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他们比较注重事物外观的实际意义,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教师在训练学生概括时,通常采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譬如,指导低年级学生观察仙人掌、仙人球时,教师不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注意什么颜色,什么形态,象什么,而且引导他们联想比较,引导学生回忆“还见过那些仙人球?它们各是什么颜色形态?它们的形状颜色不同,为什么都叫仙人球?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二、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小学中年级后期的作文教学应逐步加强从感性材料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训练。例如可以通过作文的5批语、作文评讲、个别谈话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种事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为什么特别喜欢他?”等等,搞好由形象概括到抽象概括的自然过渡,为高年级作文创造条件。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有了几年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方面的培养,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但是,即使到了高年级,小学生抽象概括水平也只是初步的。因此,教师在训练中,要特别善于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出发,采取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现象上升为本质,使学生逐步学习从感性中提炼作文中心思想的策略。1、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发掘其内涵的意义。例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突然呕吐,同座的同学马上向老师报告,大家纷纷要求送他到医院就诊。有的帮他抹汗,有的帮他捶背,有的悄悄拿起扫把扫掉呕吐物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就这件事进行思考,从而抽象概括出一个明确的认识,并转化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同学可亲,集体温暖。2、对于命题作文,如果题目没有显示中心思想,教师进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先在记忆的库房里选择材料,再从感性材料里概括提炼中心思想,而不是首先去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针对学生所选取的材料,怎样引导6他们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呢?我在指导学生作文记暑假里的一件事时,是这样点拨、引导的:师:你准备写暑假时家人为你庆祝生日这件事,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写这件事吗?生:我觉得那天特别有意思,那场面真热闹。 (学生的思想停留在现象上)师:你为什么觉得那天特别有意思呢?你有没有想一想,你现在为什么可以热热闹闹地过生日吗?你的爸爸妈妈小时候又是怎样过生日的呢?(引导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抽象概括)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写”会有所认识,中心便会明确起来,抽象概括能力就会得到发展。3、指导学生学习选择新的角度认识事物。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新的角度认识事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往日写的文章、练习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从“老材料”里挖掘“新意” ,然后进行比较筛选,确立中心思想。4、在作文评讲时,教师可以选择几篇在确立中心上有独到之处的作文念给大家听,或者再让这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是怎样逐步确立中心的,教师也可以同时选择一两篇在概括中心方面不够好的,组织集体讨论,顺着作者的思路,7指出如何再深入一步想一想,如何再深一层挖中心,中心就会比原来明确有新意了,这些做法都能使抽象概括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实例的启发下,较快地赶上来。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思维策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启发,让学生在是常生活中善于发现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确立文章最新颖最有意义的中心思想。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