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报告题目:对劳工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学校:郑 州 大 学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10 级专业:社会工作2013 年 5 月 14 日对劳工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为了加深对农民工群体的认识,补充有关劳工研究的理论知识,也为参加讲习班做充分的准备,自己对这些有关劳工的文章进行了很认真地阅读。学者们以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为背景,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的工人及农民工群体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和解读。内容涉及社会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农民工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特点有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有时对一些深入的理论分析还是会一知半解,但学者们的很多观点和见解还是对自己很有的启发。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简单阐述一下对农民工及相关问题的一些再认识和再思考!1、对富士康“跳楼事件”再现的解读近段时间,富士康郑州园区在四天里再现“两连跳” ,再次把代工王国富士康推向舆论热点,这可能让刚入选全球 500 大最有影响人物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郁闷不已。同时,也把我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特别是 80、90 后的第二代农民工群体。为什么跳楼事件一再发生,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成为众矢之的,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为什么这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如此毁灭性的的方式来反抗呢,辞职再谋出路不行吗,这让我一度不能理解。这就促使我思考第二代农民工这个群体。在我的观念里,当前中国社会比其他国家同发展阶段的状况更为复杂,短短 30 年的时间浓缩了工业化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变革,一方面中国要完成迟到的工业化,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观念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影响。工业化时代的粗暴的军事化管理模式,缺乏对员工深度的关爱和责任,与深受互联网时代影响的 80、90 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是应该导致员工采取极端方式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市场原则和制度的双重作用,国家利用农民工的尴尬身份,牺牲他们的各种福利,来降低国家工业生产成本减少城市化的压力,进而完成了资本的积累和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大量的农民工正是其中的牺牲品,而他们也越来越感受到这一点,并且无能为力。基于以上两点,第二代农民工有着第一代农民工没有的权利意识和反抗意识。根据潘毅老师和卢晖临老师的分析,虽然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有所改善,但他们经历着更加显著地城乡分裂、更大的收入不平等和更深刻的社会排斥。新生代农民工有着独特的生活期望和行为特点,更倾向于个人主义,而机械的重复的工作环境和没有安全感没有未来的职业前景,加上和城市生活的对比,向往城市却进不去,更增强了他们的不公平感和反抗意识。同时在中国,工人在外没有政治权利去表达,在内没有示威游行及罢工的谈判机制,NGO 等第三部门又很难介入帮助他们,缺少对资本有力的对抗。在这些跳楼的工人中,他们的痛苦和愤怒是很明显的,没有希望没有未来,进而变成了一种绝望并结束自己的生命。要解决富士康难题,就必须深入的研究当代 80、90(没上过大学)后群体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态度,改变其(尤其是基层产线干部)粗暴的管理模式。这也许会增加企业成本,但如此大规模的机械的重复的劳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异化,既然你轻而易举的享受了廉价劳动力的好处,你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需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平等的享有社会的发展成果和各种应有的社会福利,使其摆脱身份危机,给他们以希望和尊严。同时,富士康引起了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思考。其实富士康这个代工王国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凭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融入到资本主义产业的链条中,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中国整体位于整个产业链最低端,只分享到很少的成果,沦为国际资本巨头赚取巨额利润的工具。中国出口额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劳动者的出境的根本改善,正是依赖于对农民工的剥夺才快速进行了工业化。而今天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发展经济需要拉动内需,拉动内需就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反过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就会提高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本,进而也影响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的发展陷入了相对矛盾的境地,而出现这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产业链升级,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减少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2、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位序的认识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核心。在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讨论中,从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工人阶级处于形成之中,这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事实,这也就是孙立平老师指出的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的意思。第二种观点是,当今社会阶层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研究所的调查研究,把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产业工人作为其中的一个阶层。现代的社会流动机制也正在形成,中国未来将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日趋合理有活力的社会阶层结构。关于中国中产阶级也是二者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前者认为:所谓中产阶级则是工人阶级中处于资本积累链条较高,较有技术或占据管理位置的那些人,是一个内部差异较大的概念。处于这样的阶级地位,中产阶级是不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波动。而后者认为:未来的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将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技术工人,而不是以往那样的重体力劳动,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有可能进人社会中间层。现代化的阶层结构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之前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了解,主要是从社会分层模式去理解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的十大阶层划分中,产业工人阶层排位第八,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 22.6%,其中农民工群体占产业工人的 30%左右。其次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占 44%。从十大阶层的排序和比例看出,社会总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工人阶层,中国的社会中间层虽然有所增长,但在规模上仍然过小。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其中农民工成为这一阶层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与城市工人存在显著差异。他们与城市工人有相同的工作,但因为是农民身份,所以在工资、劳保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待遇明显不如城市工人,这也是沈源老师对“新工人”和“老工人”的区分。说到社会分层,就会想到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垂直流动的顺畅对社会稳定有着积极地作用。在我的观念里,在现在的社会结构中,尽管各个社会阶层的位序已经趋于稳定,但作为某个阶层的个人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农民工问题,由于制度的分割,虽然他们在城市就业,但却不被认为是市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同时也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技能、素质不高,很难实现向上流动,只能从一个工厂跳到另一个工厂,想在城市稳定下来几乎没有可能。目前人们的不公平感主要来自机会和制度的不公平,例如一些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权力的市场化和部门垄断,并不是对市场因素所导致的差距不满。如果社会各阶层缺乏有效的垂直流动,就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僵化定型、缺乏弹性,利益集团容易形成垄断,社会力量不均衡,从而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社会机制。这应该也是孙立平老师提出的“断裂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的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而农民工群体的现状就体现了制度对人的排斥。如果不有意识的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就不可能从一个金字塔型社会转变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橄榄型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填补这个断裂的鸿沟,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和结构,形成有效的社会流动机制。看了沈源老师的文章,可以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工人阶级的再形成。文章中提到,在大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消失的产业工人阶级在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中迅速崛起,产业工人阶级正在进行“国际重组” ,而正在变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阶级。从国际视野看,中国的转型正处在两次“大转变”的交汇点上,此种变化绝不限于在社会生活的细微末节上的改变,而是整个社会的生计模式、基本的社会安排和社会框架以及阶级、阶层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和进行了重构。中国转型的主导力量是谁,依靠那个群体, “新古典的社会学”和“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从自己的立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沈源老师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就是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我认为,不管中国工人是否能走向联合,形成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和利益集团,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它都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客观事实,不论从阶级分析还是阶层分析,都不能忽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在我的观念里,阶级意味着利益、冲突和斗争,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产业工人的状况,改变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状况。继续深化社会结构改革,协调各阶层的关系,制定恰当的社会政策,已是现在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3、对当下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的思考近年来,社会主义型农村建设在全国稳步推进,河南省也在火热进行。在我的家乡正在大量地开展拆村并村运动,而土地问题是其中的关键。大部分的做法是把土地统一收回,在进行土地承包,有能力或者有意愿的人可以大量承包,而其他农民只能拿着一部分补贴成为产业工人或者无业的“城镇居民” 。新农村建设旨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村民大部分表示,把土地流转受益最大的还是那些有钱人,而普通人想要承包土地,就需要至少 20 万贷款,先不说钱能不能贷,就是这 20 万的风险也会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所以可以说土地流转中最大的受益人还是少数人,而大部分农业劳动者会变成产业工人,当就业渠道缺乏时,他们就可能演变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沦为最底层的社会成员。所以在地方政府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条件,没有相应的就业住房等各种社会福利保障时,盲目的进行“拆村运动”就会有很大的风险,结果也会背离改革的初衷。在我家乡,虽然政府引进了不少企业,是农民就业,可是现在有好多企业经营不善都倒闭了,跟着很多农民就成了无业农民了。审视现阶段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我看到的是资本运作和支配的结果。资本导向的市场化生产方式正在向农村地区扩展,逐步瓦解着小农经济。在一些开展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地区,农民正逐渐转变为农业工人,农民作为个体经营者的主体性真在丧失,雇佣关系从城市蔓延到农村。这样也许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广大劳动者的处境不会得到根本改善,农业工人将会和农民工一样处于无权地位,正是这种生产地位上的无权,使农民工沦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廉价的劳动工具。同样在土地改革的运动中,广大农民的处境同样堪忧。因此在市场原则的支配下,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必须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同步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社会的自我保护功能,切实做到保障劳动者的利益。结语:此外,文章对包工制度、派遣工制度等问题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虽然我对二者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从理论的角度深入的思考过这些问题。这些现象离我如此之近,而我却缺乏思考。我深刻的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学学者,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只有从根源上发现社会问题所在,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由于时间紧张,还有一些选读书目没来的及阅读,但之后我还会继续认真阅读的。希望有机会参加讲习班进行更多的学习!2013 年 5 月 14 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