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5页 / 共72页
第6页 / 共72页
第7页 / 共72页
第8页 / 共72页
第9页 / 共72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据分析第1节 等值线图知识整合 (3)触类旁通 (4)随堂训练 (10)返回目录知识整合一、主要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二、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三、等值线解读方法例1 下图为地球上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分布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 (图中同心圆为太阳高度值相同地点的连线,数字表示太阳高度值)。据此回答(1)(3)题。(1)图中同心圆表示晨昏线的是( )A. A点所在的同心圆B. B点所在的同心圆C. N点所在的同心圆D.最外一圈的同心圆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2)有关此刻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降低B.从北回归线向四周降低C.从太阳直射点向两极递减D.从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3)图中A、B两点间的距离约为多少( )A.1110千米 B.2220千米C.4440千米 D.6660千米解析 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是0。把太阳返回目录触类旁通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太阳高度线。若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太阳高度在地表的分布呈同心圆状从直射点向晨昏 线递减,并由此可以引申:在经线上,太阳高度每减小1,纬度也减小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太阳高度每减小1,经度就减小1。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某地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度,一天内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不同纬度,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1)既然同心圆表示等太阳高度线,最外边大圆太阳高度0,根据太阳高度的概念,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说明该0等值线为晨昏线,本图外圈的等太阳高度为0,D答案合乎题意,这属于简单的概念运用。(2)根据太阳高度的概念,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说明返回目录触类旁通答案 (1)D (2)A (3)D图中的90等值线所在点及太阳直射点。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等值线数值分布特点,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的太阳高度分布规律自然很容易得出。A答案合乎题意,这是将等值线数值进行合理解释提取试题信息的过程。(3)第三问看似难题,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概念,并善于运用题目中给出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题目便迎刃而解。此题粗看好像无从下手,但细心研究,你会发现BA=BN(等太阳高度线是一组同心圆), 而NB的纬度差是60, 根据经线上经度相差1, 距离相差111 km, 可知AB=6660 km,也就是找到了一个辅助点N,让问题很快就明朗化了。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例2 下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 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A. B. C. D.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2)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A.300米 B.400米C.500米 D.600米解析 (1)读图可知, 线路仅穿越了一条300米的等高线,而穿越了200米和300米两条等高线,与都穿越了100米,200米,300米三条等高线。穿越等高线条数少,则地势起伏小。(2)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36.5+ 23.5)=30,已知在一个角为30,其对边为288米的直角三角形中,求另一条直角边的值,应为2881.732500米。答案 (1)B (2)C返回目录随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2题。1.图中地的自然带为( )A.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返回目录随堂训练2.如果一艘油轮在图中处发生石油泄漏事故,泄漏的石油 随洋流扩散的方向为( )A.向东扩散 B.向南扩散C.既向西又向北扩散 D.既向东又向南扩散解析 据图中的等值线分布和经纬度,可以判断此处 为直布罗陀海峡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答案 B解析 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石油会向南扩散,同时 受密度流影响会向东流入地中海。 答案 D返回目录随堂训练读某区域某月等压线图回答35题。3.此时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东非高原上动物正向北迁徙B.亚马孙河进入汛期C.巴西高原草木繁茂D.中国北极黄河站进入极昼期 解析 在等压线图中,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4.如图所示地的天气状况是( )A.炎热干燥 B.阴雨连绵C.天气晴朗 D.狂风暴雨 答案 C解析 地受高压中心控制,天气晴朗。 答案 D5.此时C地的盛行风向不可能的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南风 解析 C地此时吹偏南风。 答案 B返回目录随堂训练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68题。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或 B.或 C.或 D.或返回目录随堂训练7.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或 B.或 C.或 D.或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这三道题要想解答正确,必须具备以下的基础知识:返回目录随堂训练(1)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2)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相垂直;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的最终状态与等压线平行;而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而吹,且从高压流向低压。(3)近地面的风运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 向力的影响,而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力的影响。(4)受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5)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相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答案 6.A 7.C 8.D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下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回答911题。9.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800米 B.900米C.1000米 D.1100米 返回目录随堂训练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R地的海拔高度在1200米1300米之间,Q地的海拔在200米300米之间,故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1000米。 10.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M、N B.M、PC.M、Q D.P、Q 答案 A解析 M地可能为一高地,其周围闭合等高线的海拔高度为500米,故M地的海拔高度在500米600米之间,很可能与N地相等。 答案 B返回目录随堂训练11.若在Q地建一小型度假村,应特别注意防治的自然灾害是( )A.风沙 B.洪涝C.滑坡 D.寒冻解析 该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充沛,Q地位于陡坡之上,夏季连降暴雨时,有可能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答案 C返回目录随堂训练二、综合题12.下图分别为我国某一区域简图和一省区的交通运输网,根据所给信息回答问题。返回目录随堂训练(1)根据图甲中等值线分布情况,可判断济南的气温为。试分析N地等温线向东北凸出的原因。(2)图乙中城市C为 。以此城市为枢纽的著名铁路有哪些?影响该城市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3)图甲中0 等温线东段大致沿 一线。由于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两侧文化差异。请说出其两侧形成了哪两种不同耕作类型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什么?返回目录随堂训练答案 (1)2 地处汾河谷地,海拔低,气温高或地形因素。(2)郑州 陇海兰新铁路、京广铁路 工农业基础好;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区域经济中心;人口稠密;地处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任答3个要点)(3)淮河 以旱田为主的耕地和以水田为主的耕地,反映了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和耕作传统。数据分析第2节 统计图知识整合 (3)触类旁通 (4)随堂训练 (9)返回目录知识整合一、地理统计图表的类型二、统计图的解读过程三、特殊图表的判读方法 例1 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返回目录触类旁通(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本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第(1)题是计算题,解题的基础是认真读取图中的数据,便可解出正确答案。第(2)题是在计算、分析数据返回目录触类旁通的基础上,推知每一种预案相应的能源消费状况,如果以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少;如果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而用天然气广泛取代煤,排放的温室气候居两者之间。第(3)题是对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其答案应是耳熟能详的。全球变暖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原则中的共同性原则。答案 (1)0.300.32 1.11.5 1.62 (2)略 (3)海平面上升;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 必须进行国际合作。返回目录触类旁通例2 读“1972年和1982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 与生育率关系图”,回答下面两题。(1)此图说明( )A.生育率与人均收入增长成正相关B.生育率与人均收入增长成负相关 返回目录触类旁通C.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