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确使用常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修辞手法【何为修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 ,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 种修辞格。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作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1、概念:2、结构: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例如: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相比)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 把还是星星。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 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 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4、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借喻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思想感情的潮水。 那些细碎的往事,当时只是寻常,如今却全变成钻 石一样晶莹纯粹的回忆。 我的朋友书籍。 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的人爱他,也有的人恨他。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测。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 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 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等。5、是不是出现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等)的都是 比喻句?6、比喻的表达效果: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 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 化平淡为生动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化深奥为浅显“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 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化抽象为具体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 阵。 化无情为有情“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 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练习】三二P83 第5题(1)、6P84 第11题、7、8、9题【练习】【比拟】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 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 两类。概念:构成: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 事物叫拟体。种类: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 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例如: 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 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 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拟人】【拟物】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 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 现。 例: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比拟)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比喻)【比拟与比喻的区别】下面没有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 从睡梦中苏醒。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 使人心潮激荡。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 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 、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 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 作“姑娘送出的秋波”。C【练习】三二P83 第2题 第5题(2)练习册P17 第9题【练习】【借代】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 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 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 不是想象的。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 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这种修辞格叫借代。概念:构成:【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 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 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 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 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 是苍蝇”“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古诗词中用到借代的例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 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 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 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 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 是什么?借代。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 。 【练习】2、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 障里。【夸张】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 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 的修辞方法。 夸张的类型 :扩大的夸张: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 淹死在泪水里了。 缩小的夸张: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 包的香味来了。 概念:【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 ,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 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 偶。1、概念(1)严对 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 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 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 用同一个字。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 厚腹中空。2、对偶的种类:从形式上分严对和宽对(2)宽对 即要求宽松的对偶, 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 基 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 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1)正对 即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 上往往互相补充。 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反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 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 对、反对、串对三种。(3)串对 又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 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条件关系)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转折关系)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 对、反对、串对三种。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 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由于对偶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 ,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 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 ,悦耳动听,从而获得 音律美。对偶的作用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 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 当的一项(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练习】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 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 行适当的调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 ,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一庭佳丽莺唤起,小苑西回,红雨树边, 此间有尧天舜日。看池边绿树,小苑西回,此间有舜日尧天。看池边绿树, 树边红雨,莺唤起一庭佳丽,【练习】把下面句子中红色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 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 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 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 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斩断长江千里水, 锁住三峡无数峰 【练习】三二P83 第4题 练习册P19 第22题【练习】【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 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 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概念:【排比与对偶的区别】n(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对偶是两项的对说 。n(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对偶不仅要求两联 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n(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 反复的现象。n(4)对偶要求平仄对仗,排比则无此要求。练习册P17 第4题 第6题【练习】【反复】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重复使 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概念:【反复】n(1)连续反复。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n(2)间隔反复。例如: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 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 猪吃的麦糟种类:效果:n对进行反复,突出了(对象)的特点,强 化了作者的态度(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n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 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 词语或句子上;n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 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 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n例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 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n (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 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设问】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 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 、技术的力量。1、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 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2、特点:无疑而问。3、作用: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2、反问的作用: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 (2)设问句后都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也可用叹 号。 (3)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 。 (4)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 意,启发思考。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例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例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 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三二P84 第10题【练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