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3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8页 / 共73页
第9页 / 共73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节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哲理故事 脚比路长一个双腿残疾、拄着拐杖的男孩,看到雄伟、壮观的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后,十分激动。他对父亲说:“要是能亲眼看到那美丽的景色,该多好呀!”父亲听了,无奈地安慰儿子说:“孩子,到那里路很远,何况你的腿”几天后,儿子突然失踪了,无论怎么找也没找到。 几年后,父亲收到一封信,信里装着一张照片:儿子拄着双拐,站在埃及金字塔的前面,笑得很开心。照片背后写着一行潇洒的字:我终于亲眼看到金字塔了。无论多高的山,多远的路程,在一个誓志征服它的人面前,都会变得低矮与短小。一个人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地行进下去,他就会发现:所谓的远方,其实就在眼前。温馨提示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1.(2009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应该可以。答案 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2.(2009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 蔡家亲:表亲。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解析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意是“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3.(2009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 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解析 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答案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真题探究1.考点要求2.解读考点“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考纲纲要求考查查角度鉴赏诗鉴赏诗 歌的表达 技巧分析诗诗歌词词句的表达技巧、抒情手法和塑造形象的方法3.命题规律(1)提问角度直接提问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间接提问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2)区分题干中的“一”“些”“主要”等关键词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写一种即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写两种以上。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必须写出主要的,可写一到两个。(3)问题指向“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 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对表达方式的鉴赏,对行文结构的鉴赏和对其他表现手法的鉴赏。考点1 修辞手法的技巧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对偶、双关等。考点2 描写手法的技巧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等。1.渲染 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答题题模式:(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结结合诗诗句解释这释这 种修辞格在诗诗中是怎样样运 用的。(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艺术 效果。2.烘托 “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3.动静结合 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4.虚实相生 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5.白描 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答题题模式:(1)指出诗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结合诗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样描写的。(3)说说明这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考点3 抒情方式的技巧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2.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3.情景交融 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4.托物言志 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5.用典抒情 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6.借古喻今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答题题模式:(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2)怎样样运用了这这种手法?(3)简简析这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 妙用。考点4 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1.抑扬结合 “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2.象征 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答题题模式:(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现手法。(2)诗诗(词词、曲)中怎样样运用了这这种手法?(托物言志要阐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义)(3)阐阐明这这种表现现手法的效果。考点5 行文结构的技巧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1.卒章显志 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文章的主旨。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附:诗歌鉴赏中的常用典故1.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答题题模式: (1)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 (2)阐阐述“志”的内涵或“景”和“情”的关联联 。 (3)概述这这种结结构技巧的功效。2.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3.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4.桑榆:淮南子中“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5.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 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 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 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 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8.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9.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来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11.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方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12.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3.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14.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 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15.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1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 “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 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 其一)。17.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18.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19.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2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现场批阅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分)折桂令 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现场答案】【评分分析】得1分,仅答出一种,另一种未答出。【正确答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