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 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氏族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 ,固定的社会群体,过着定居的 生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1、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为什么建 成半地穴式的呢? 想想我们生活中 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你认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会 朝哪个方向开门?理由?半坡人 为什么要考虑建造这种特点的房 屋?河姆渡房屋复原体会一下,假如你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那 个时代、那个地方,为什么要把房屋造那样? 瀛瀛:假如我是河姆渡人,我想房子架起来能 防潮,上面能通风,因为那地方潮湿。 林林:长江如果发水,水可以从下面流走。 冬冬:房子下面可以养鸡鸭猪什么的,我去过 南方,看见现在还有这样的两层房屋。 他们说的有道理吗?请发表你的意见。从刚才对南北两类远古建筑分析, 大家能悟出什么道理? 1、自然环境的不同,就会导致生活 方式的不同。南方:水足湿热,适合种水稻, 住干栏式房屋。北方:干旱寒冷,适合种粟等旱 地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子。 2、人类的生产、生活要顺应大自然 规律,合理设计。人要适应自然环 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西安半坡村遗址文物,据今6000年 左右鱼纹陶盆人面纹葫芦瓶河姆渡人制造的陶器底色一般为 黑色,称之为黑陶,有什么图案 ?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 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同时,这些石器的使用,也 说明了半坡人已经由原始的 采集、狩猎经济进入到了原 始的农耕经济;他们的生活 有了改善,开始过上了定居 的生活。这些石器都是经 过先敲打成型,然后 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 光制成的。这种石器 光滑平整、比较锐利 ,它说明半坡居民已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遗址大量骨耜的出土 ,说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在 农业生产中推行耜耕技术; 经过耜耕的土地,土质结构 疏松、肥沃,可以增强耕作 效果,提高产量。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 制成,用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 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1)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母 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 采集比渔猎有生活的保证,妇女在氏 族中居主导地位,血缘世系和财产继 承按母系计算。 1、这两处居民在生产和生 活上的相同地方:(2)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 、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妇女在长期的采集中发现,有些果实在 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点会发芽、长大、 结果,由此出现了原始农业(种植),原 始农业的出现是妇女的一大功劳。 (3)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4)都普遍地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 等。 (5)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果实,过 着平等的生活。 (1)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2)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 北方严寒多风,半地穴式;南方多雨 潮湿,干栏式。 (3)代表性农作物不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 家,它们分别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种植 。 不同的地方:(4)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 不同。 彩陶、黑陶。 (5)河姆渡人会挖井,这就可以 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 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 断扩大了。2、半坡人、河姆渡人与北京人比较, 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居 住 所 天然洞穴盖房居住、讲究布局 生活方式 集体群居以氏族为单位聚居、定居 生产方式 采集、狩猎农耕、畜牧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食 物 野兽、果实粮食、畜类 其 它 无陶器懂制陶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 社会也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的进 步及成就之后,你有什么 想法?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课堂练习与作业1、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 人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2、对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 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 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 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3、假如坐上时光穿梭机,来到距今7000年的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这里潮湿炎热,你会看 到这里的居民都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屋里? A、半地穴式房屋 B、干栏式房屋 C、 洞穴 D、 宫殿 4、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 贡献吗?三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