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 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 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 。目录六字真言在西藏,藏胞们认为勤于念经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因此,不仅老年人把希望寄托在念经上, 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坐着的时候不停地念经,走路的时候不停地念经,甚至骑马 疾驰的时候也在念经。可以说,除了张口说话、饮食及睡眠外,其它时间他们都尽量念经。所念的 经类很多,但念得最多的是那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 这六字真言在西藏随处可见,充耳可闻,给雪域高原宗教造成神秘的色彩。那些虔诚的信徒一代又 一代地吟诵,似乎这六个字蕴含着古往今来人类生活的一切。 那么,六字真言是什么意思呢? 六字真言:藏传佛教名词。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 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 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 ,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 ,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表示“金刚部心”,祈 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 望。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 。据说,藏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阿门!”, 还有的藏医学著作认为六字真言的诗意解释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西 藏岩画比比皆是,所反映的题材内容广泛而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日土岩画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共有岩画百余幅,内容包括有狩猎,战争格斗, 宗教祭祀,部落迁移,舞蹈场面等。制作方法有敲琢法,凿刻法,磨制法, 涂绘等,涂绘使用的是矿物颜料,多为红色。日土岩画的特征是构图简洁、 随意,技法拙朴。 2、药王山岩画 位于拉萨市药王山南侧岩壁上,为现代人凿刻而成,内容展现的全部是宗教 人物,各种佛、菩萨、保护神。 3、扎西半岛洞穴岩画 位于那曲地区当雄县纳木湖东岸,岩画分布在扎西岛东边的8个天然岩洞及4 处崖壁。大多数的岩画采用红色颜料绘制,少数则用黑色的颜料,其内容有 耗牛、鹿、人、树、鸟、太阳、塔等。表现题材为狩猎、舞蹈、征战等。作 画方法为全体涂绘和粗线勾勒。扎西半岛洞穴岩画的年代被认定为在史前时 期到吐蕃时期之间。 西藏的岩画艺术 藏族美丽的舞蹈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 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西藏山南地区的舞蹈,以充满浓重劳动气息、节奏鲜明、步法稳重为特点。男女舞者沿顺时针方 向携手旋转,分共同起舞与轮流起舞等不同形式。至 今西藏农村在修建房屋、铺打地面时还可见到果谐的形式之一“打阿嘎”。“打阿嘎”早在唐代 就有记载,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 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 ,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 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 ,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 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 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 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 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 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 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 。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 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 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 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 藏族食物 藏族的主食之一是糌粑,糌粑就是青稞炒面,青稞是一种麦子,将青稞象 麦子那样磨成面粉之后在放到锅里混上些油等调料抄过之后就是糌粑,可 以存放很长时间,吃的时候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水后做成象面团、馒 头一样吃。 酥油茶则是藏族的重要饮料,酥油就是牦牛奶做成的奶油,将砖茶煮沸后 加入酥油、盐等配料在酥油筒中打制混匀后就成了酥油茶。 糌粑酥油茶藏族建筑民居: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 结实耐用。 德钦藏族的“土库房” 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房屋 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 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土墙为夯筑,*外一侧有明显收分。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 一尺等于45至47厘米)。因此,土库房就以9尺9尺的方格网作为建筑平面和建筑规模 的控制,并以柱子的根数作表达,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系列。层高一般为:一层8.5尺; 二层9.5尺;三层7.5至8尺。楼面、屋面均以土填实,厚度在4寸至1寸之间。 每户均在二楼设存放粮食的粮仓一处或两处。并且,粮仓一律用井干式结构,认为井 干式结构的粮仓贮存粮食最为安全可*。该井干式粮仓显露在外墙面上,增加了外墙面 色泽和质感的对比变化。 在色彩方面,藏族最重视白、红两色。这与藏族的宗教信昂和生活环境有直接联系。 在涂料的使用上,红色只能用在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这是古时候杀生,用热 血泼“赞卡尔”的做法演变而来的。生活、居住性的建筑外墙,只能用白色,以体现它的 吉祥、温和、善良的本性。 寺庙: 藏族的寺庙建筑以土木石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大经堂为三层建筑,墙体用块 石砌成,厚而窗子小,给人非常浑厚稳定的感觉。由于寺院一般都依傍坡台而建,所 以建筑物显得很高大。底层用朱红色棱柱,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上面托着粗大替 木。在墙体上方,多用棕红色的饰带,上面缀上鎏金淤铜镜等装饰物。房檐四周竖有 镀金金幢,上有风铃,房顶正面中间是金,两面为护法兽。 扎如寺位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扎如沟宝镜崖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 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 汉语称为“扎如寺”扎如寺属藏传佛教的“苯波”教,历史上属“奔卡拉康”。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活佛在西 藏麦日一位堪布的指点下,于公元1573年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崖下。经过历代奔卡对寺 院的改建和扩建,到50年代,寺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拥有 大小经堂多座,茶房、库房、客房、藏经房各一座,僧房六十余座。重要法器、文物、佛 祖塑像、佛经等财物价值上亿元。有僧侣129人,活佛2人,信教村寨、四十多个,信教 群众六千余人。1956年阿坝州藏区发生的叛乱使寺院的房屋和主要文物法器遭到严重破 坏。1986年,四川宗教局负责人对扎如寺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后,同意恢复扎如寺。国 家拨款一部分,加上群众的捐款捐 物,扎如寺才得以逐渐恢复。经过 重建恢复的扎如寺现已处具规模: 占地面积14510平方米,寺院现有 活佛1人,僧侣61人。寺院每年举 行4次佛教活动,分别是:第一次 是“良美都钦”,举行时间为正月初 三至初六;第二次是“麻艺助钦”, 举行时间是四月初七至十六日;第 三次是“郎幺东确”,举行时间是五 月十四至十六日;第四次是“顾朵” ,举行时间是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 日。 藏族的服装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 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节日 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拉萨、日喀则、山 南等地区的“对通”(短衣)也有此特点。至于工 布地区的“古秀”,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腰、大襟 的袍式服装相近的。只不过它的结构比袍类更简 化了,这种服装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 前身合并一起了。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 加装束。穿直统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 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带和靴子又是附着饰品的 主要穿戴。各种样式的“罗松”(镶有珠宝的腰佩 )系在腰带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尾饰。 各种精美的“止穷”(类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带上 。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 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 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眼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 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 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 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年代,清理拉萨大昭寺文物时 ,发现寺内珍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用质地 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作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样 式与现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氇鞋帮,鞋面是在绿色氆氇上绣有 简单的花朵。西藏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出自昌都地区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遗 址。卡若遗址共出上件装饰品,种类包括发笄、璜、环、珠、项饰、镯、贝 饰等,以石、玉、骨等多种材料制成。从装饰部位看,卡若先民们与今天藏族人 的习俗一脉相承,从上到下包括发饰、项饰、胸饰和手饰。这些材料说明,早在 新石器时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稳定、造型丰富的人体装饰品。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眼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 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 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 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眼饰类 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 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 。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眼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 身份、地位相称。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 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 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 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 ,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 皮缝制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