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 发展的理论分析高科技园诞生高科技园区从20世纪50年代硅谷成立迄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它 主要通过创造局部优化环境来实现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和国际化。 以美国硅谷为例,由于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注重科 技创新和创业,这个原来是一片果园的山间谷地,在短短的40多 年间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中 心。硅谷以它无穷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精英,也成为百万富 翁、亿万富翁不断涌现的地方。现在,硅谷平均每周有近20家新 公司成立,每5天就有一家新的公司股票上市,24小时内就会有62 个百万富翁诞生,每年创造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以及5倍于美国薪 资的平均成长率。硅谷的成功,不仅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 引发了全球信息科技革命。建立高科技园区,成为推动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从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有了重大转变。重点倾 斜地区由内地转向东南沿海地区,先是建设深圳、厦门 、珠海、汕头特区,进而开放沿海14个城市,再到上海 浦东的开发开放。并在此期间,国家按照区域发展战略 布局的要求,在全国建立了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包括 杨凌示范区在内的54个国家级高新科技园区。在经济发 展战略转移的同时,国家资金投入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 区,利用这些地区的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要素条 件,试图以东南地区增长极的建立,加快传统工业向内 陆地区的转移速度,推进内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而 扩大对内陆地区经济的扩散辐射作用,实现全国地区间 的合理分工、资源配置优化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从 实际情况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扩散 和辐射的效果是明显的,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对外开放 地带的形成,给我国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科技园诞生的理论(1) 增长极理论科技园产业发展与创新环境的理 论基础增长极的概念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1955年弗朗索瓦佩鲁(Francqis Perroux)根据经济 增长的理论和实践 ,最先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它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意义上,指某一推进型产业或 公司;二是在地理意义上,指某个地理区位或空间单 元。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增长极理论以非均衡发 展理论为基础;(2)在经济空间上指产业部门,而在地 理含义上特指具体的空间单元或区位;(3)在经济意义 上的产业部门,指具有创新能力、规模大、增长快、 关联效益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它通过推动效应 带动其它部门的发展;(4)在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单元, 系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从区域经济 增长的过程来看,经济增长并不是在 各个地区普遍出现的,而是首先在一 些区位条件较好、拥有独特的资源禀 赋的地区率先发展起具有创新能力的 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的 发展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 侧部门的发展,形成很长的产业链, 逐步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达到一 定的规模后的增长极开始通过不同的 渠道向周围地区辐射和扩散经济增长 波,从而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 件:(1)增长极所在地区必须具有良好 的区位条件,即与其它地区相比较具有 较高的区位势能。凭借较高的区位势能 迅速聚集生产要素,并生产出高附加值 的产品投放市场,从而使之增值,形成 规模经济效益。(2)增长极所在地区必 须具有主导产业部门和较高创新能力的 企业。依靠主导产业部门和具有创新能 力的企业发挥广泛的前向、后向联系, 使得其周围聚集越来越多的其它相关部 门和各种服务性行业的企业。案例:创建科技园区的设想始于1947年。当时担任美国斯 坦福大学校长的弗雷德里克弗曼(Frederick Ferman)提 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 出了约250公顷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 了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由于政府支 持及各方配合,依靠其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 政府、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 行机制。随着“硅谷”的成功,美国地方政府纷纷仿效“ 硅谷”模式,在指定的地区建立科技工业园区,试图通过 规划来吸引高技术活动,从而促进科技工业园区和高技术 产业分布趋于区域均衡化。这一现象比较典型的是发生在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经济陷于严重衰退时,美国每个 州政府都把经济振兴的希望寄于高技术产业,这也是促进 美国科技园区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1985年,有35个州制 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到1987年,35个州建立起与大学联 系的科技工业园区104个;从1982年到1987年,科技工业园 区数目增加了3倍。世界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环境 依托强大的科研资源 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具备完善的创业服务环境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法律环境保障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环境科技园发展的理论2 创新网络理论 创新网络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 特把“创新”引入经济学中,在他的经济发 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 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用新 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给来 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合。后来创新网络概念用 于更广泛的范畴,涉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 灵魂,那么,技术创新是创新发展之本 。创新源(大学或科研机构)创新主体(中小 科技企业)建设主体(政府)结点(中介 )共同构建的有机创新环境支持体系。 创新源: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 在 创新网络中,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知识 和技术的重要供给者,直接参与了知识 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构建创新网络, 就是为大学和研究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 互交流的界面,企业直接对大学和研究 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经 费,大学和研究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 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双向互补的 需求,使交流结点频繁出现,创新资源 的流量加大,创新机会大大增加。 创新主体:科技企业 大小和形态不一的企业衍 生是连接科研成果与商品之间的桥梁,其频繁 程度常常意味着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项目的 多少。衍生出来的公司往往是具有创新活力的 “分子”,它们发掘出被原企业忽视的技术和 市场,这种改弦易辙的行为常常会导致某个领 域的变革和新技术市场的开拓,进而又使衍生 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新老企业在同一市场上展 开竞争,又会促进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创新。 同时,衍生企业又往往会在原企业的技术中产 生新的突破,分裂出来后在一个技术水平更高 的层次上进行专业化经营,企业之间的分工协 作水平就更上一个台阶,形成一条无形的创新 链。依托创新链,企业间平等互惠而不是相互 支配,进行着技术、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交流与合作,大大降低了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 创新的投资成本 创新网络建设主体:政府 政府在创新网 络中提供外控变量,是创新网络的组织 、建设和维护者。在创新活动中,政府 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 、政策和环境层面,引导创新活动的方 向,刺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间的关系 。创新网络的主要结点:中介机构 技术协同创 新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 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 搜寻、选择及被选择的过程。作为技术创新主 体的企业,无论是在企业之间,还是在企业与 大学、研究机构之间,要先搜寻、识别,再根 据各自的效用函数和收益预期,历经博奕,进 入满意空间,走上协同,完成技术创新。中介 机构,包括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人 才中介机构、管理咨询机构、金融机构、各类 评估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提供法律、财务 管理等服务的其他中介机构,它们构成了技术 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