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 济 类 毕 业 论 文 写作技巧与文献收集厦门大学图书馆 杨玉花内 容 提 要 基本功训练 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过程 经济类学位论文的文献收集一、基本功训练 经济学的论文写作,牵涉到整个研究过 程,并非仅限于组织文字,因而需要作者至 少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在能力薄弱或者欠 缺的情况下,只能靠基本功训练来弥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赵人伟教 授曾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研究所必需的基本 功表述为六个要点: 1、奠定坚实的理论功底 经济学理论能够为研究者提供观察和认识现实问题 的思维工具,舍此无以构建分析框架。经济学理论好比高效的“搜索引擎”,为研究者探寻 可行的研究路径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经历了本科经济学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生特定专业 理论训练的人,倘若做起研究来依然找不到头绪,写出的 论文无新意,很可能是欠缺运用经济理论思考的能力。在理论学习中不仅仅是要吸收知识,更要学会思考 ,弄清楚理论的内在逻辑,还要尽可能透彻地理解和分析 。这样,就有可能把理论的学习和方法的把握结合起来, 把知识的吸纳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2、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分析技术 研究方法可分为规范(normative)和实证( positive)两大类。前者用于研究事物“应当是什么”,后 者用来分析事物“是什么”。实证研究可以细分为理论实证 (抽象事实)和经验实证(真实数据)研究。研究路径(research approach)是一个多义的外来 词,它既接近于“研究思路”的概念,又有具体分析方法的含 义。经济研究的路径,可以理解为连结研究对象、理论基 础、分析技术和经济现象等环节的纽带或者“通道”。对于分析方法的选择,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最重要 的不在于是否选择复杂的方法而在于是否选择适当的方法 。如何判断方法是否适当呢,要视研究什么问题而定。最 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3、收集和处理中国数据 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教科书,几乎都引用真实的统计数据讲述经济学原理,这显示出经济学日益靠 近现实的一种趋势。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然离不开 中国数据。之所以把收集数据作为一项基本功来看待,一方面,是因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变化剧烈,需要 研究者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上,对变化趋势有深切的“量”的把握;另一方面,国内统计系统尚未向研究者完全开放原始调查数据,因而研究者也不得不做这项工作。 4、积累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实感 “实感”这个术语很难确切定义,然而又真切地 存在。只有认真关注经济信息,主动从事实地调查, 才能逐渐细心地感受到现实经济的脉搏。我国农村政策研究的前辈杜润生就是一位“实感 ”丰富的人。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缺粮状况,他并未 做过统计。然而谈及这一问题,他非常清楚:“国家不 得不每年调运救济粮,因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要靠农民 长途背运,路上就吃掉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 得不多。”因此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 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5、顺畅的汉语表达能力 汉语是中国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然而即便是那 些发起议论口若悬河的人,也未必能文从字顺。有的论 文和专著文理不通,多半是因为作者上大学之前没有打 下牢靠的作文基础。一个补救措施,就是每天都写,习惯成自然。比 较实用的练习方式,是围绕正在研究的问题,写出自己 的思考,记下自己的发言,及时整理、细化。发言和写作是有距离的,精彩的发言可以跳跃逻 辑,可是研究论文既不可欠缺思维环节,也不能短少文 章所必需的零件。研究论文并非简单的口述实录,而是 创造性的劳动。所以,论文写出来之后自己要仔细推敲 反复修改。6、良好的英文应用能力 当前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版物和国际会议往往把英 语作为工作语言,因此,掌握这门语言就如同获得一把 打开国际学术交流之门的钥匙。就第一外语并非英语的中国学生而言,即使在英 语听力、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不熟练,如果能迅速浏览 英文专业文献和精读经典原著,就能够把握学术动态, 了解新理论和新方法。经济类的学生如果在掌握基础英语之后,认真研 读那些与自己的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献,就可使文献 回顾和专业英语学习相结合,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过程 1、选题 选择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对经济学新人是一 个困难的门槛,最好由“师父引进门”。在现有的学位 论文中,有些选题缺乏新意,有些选题大而无当,有 些选题冷僻高深而作者学力不逮,这或许是缘于欠缺 有效引导之故。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个人特长和 兴趣,因材施教,引导其选择具有创新前景而又通过 努力能够如期完成的论文题目。 培养“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研究者基于已有的观察发 现并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或是现有 的思想材料尚不足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这才需要 将其作为研究的主题。因此,在确定主题的时候,必 须对其加以明确的定义。缩小选定的主题为了将研究引向深入,还需要尽可能地缩小选定 的主题,也就是说添加更多的限定来明确研究对象, 从外延和内涵方面多次定义所选择的主题,一直到它 既具体、又明确。“小题大做”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比较看,国外学者选题偏向“小 题大做”,而有些中国学者喜好“大题小做”。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多半有做大题目的传统,动辄即 著文纵论天下大事。不过,他们所论及的“天下”往往指 的是中央政权附近的地域,所分析的大事牵涉的因素也 极为有限,因而这些题目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已大不 相同。因此,热衷于纵横论的倾向往往也使历代文人容 易流于空谈。事实上,定义狭窄的专题与大题目相比反倒容易做 得饱满充实。 “小题大做”可以说远比“大题小做”来得实 在,至少不会使读者看过后觉得上当受骗或浪费时间。 2、广泛收集和筛选文献信息 文献信息收集和筛选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研究主题一经确定,信息收集工作就不大会出现漫 天撒网,信息筛选也就有了衡量的尺度。优秀的文献既 能帮助研究者开阔视野,避免无效劳动;又能刺激研究 者独立思考,注意现有资料的不足,寻找创新点。文献筛选任何一个研究专题,都存在大量文献信息资料,这 就对研究者的筛选能力提出了考验。首先确认阅读范围 ,然后区分必读文献和选读文献,分别用精读和浏览的 方式来处理。在感到阅读收获最大的时候,最好及时写 出文献回顾。 文献阅读信息收集的起点是阅读文献。如果自己对选择的主题感到完全陌生,应从阅 读教科书起步;在已经具备某项专题研究基础知识的情况下, 可直接从阅读已有的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开始。文献阅读可分为几类: 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法规与文件; 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专著; 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 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3、学位论文的写作 (1)总体设计和导言导言是学位论文篇首,阐述研究的总体设计。 一般说,它说明研究对象,介绍研究路径,简述篇章 安排等。学位论文的框架实质上取决于研究项目的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设计就是开题报告。此类设计 ,通常会使尚无研究经历的学生焦虑不安。总体设计可供入门的方案借鉴、模仿、参照 借鉴既定研究领域中优秀论著的导言部分 例如,若是选择了与农民工有关的研究问题,可 以在写作前参阅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 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所 写的绪论。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研究面临的任务”,可以视为 对研究背景的陈述;第二节 “在研究上我们究竟走了多远”,显然是在 文献回顾中展开这本书的内在逻辑框架;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发展和制度变革眼光”以及 末尾的“结语”,则着重表明作者的研究视角和对该领 域研究趋势的展望。 模仿现有学位论文“模仿”也许对任何一位新手都是可行的入门办法。 借鉴现有的学位论文结构,确定研究对象,并提炼出 自己研究的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可以找到一本学位论文当参考书,照葫芦画瓢地 设计出一个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路径、总体结构的方 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初学阶段就放弃对 创新的追求。为了能写出新意,在论文设计之时就要 琢磨如何使自己的研究与模仿对象不一样。 参照基金的研究项目申请表按照基金的研究项目申请表,顺序回答其中的 问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完成项目设计。例如:研究主题(做什么?),目的(为什么做?),研究路径(在同一领域或主题上前人已经做了 哪些工作?还有哪些留待进一步研究? ),预期研究 结果(对研究问题将会给出怎样的答案),预期产 出(即成果形式),预期影响(即研究结果和产出 的作用)。(2)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是作者一种思想形成过程的 记录。形象地说,搜寻文献如同研究者在寻找前人的足 迹,以便从他们驻足的地方起步继续前进。文献搜寻从经济学辞典中找线索不少经济学辞典都是请名家撰写条目而成,那些词 条本身就包含着专题文献综述,条目末尾还列有主要参 考文献目录。例如,英国的 The New Palgrave 和德国 的 Gabler Wirtschaftslexikon 系列辞典。例如,帕尔格雷夫发展经济学词典( 1987 年版) 的“劳动力过剩”词条作者Gustav Ranis用了8个页码,简捷地阐明劳动 力过剩和二元经济之间的联系。首先,说明李嘉图如 何建立静态劳动力过剩经济模型;其次,展示Lewis、 Fei 和他自己的动态劳动力过剩经济模型。最后,在 此基础上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整个经济现代化转型的 条件。在词条末尾,他只列出4 篇文献,发表时间最 早的是1954年,最晚的是1984年。这几篇文献的作者 分别是 H.Binswanger和M.Rosenzweig,J. Fei 和 G. Ranis, S. Kuznets, 以及W.A.Lewis。从经济学专业手册(handbook)中找线索例如,发展经济学手册、健康经济学手册和收入 分配手册中的文章,大多是精品,篇尾的文献目录一 般也不会漏掉特定专题的经典。浏览相关专著中的文献综述及目录这与前两种方法相似,目的都好比是“顺藤摸瓜” ,减少文献搜寻中的盲目性。借助期刊数据库或图书馆的目录索引,从名 刊中寻名作需要注意的是,搜寻期刊文章无疑离不开“关键词” 这把钥匙,浏览时最好多用几个同义词探查。请专家介绍获取名家名著信息 文献研读学习文献是一个包含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融 会贯通和为我所用诸环节在内的研究阶段。在搜集到与自己的专题相关的文献后,研究 者必定首先浏览标题、提要、目录、序言、导言和结 语,然后决定是否精读全篇或者某个章节。对筛选出来的文献、特别是精品文献,阅读 时最好在要点处做上记号,或者将自己的归纳、评论 、感想和相关页码,写在附有不干胶的纸条上,粘在 读物上充当活动书签,以便做笔记或文献综述的时候用。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可谓通往专题研究的桥梁。对于此类写作,有的学生左右为难,不知从何下手;有的 虽在篇首堆积千言万语,但那些综述则与随后展开 的专题研究欠缺内在联系。一篇成功的文献综述,应当足以使读者从中看出作者即将展开的专题研究逻辑。要做到这一点, 至少需要在文献大海里潜泳几个来回,甚至还必须 如制作塑像一般,在完成整个专题研究之后再回头 雕琢一番。文献综述的几个步骤:通过学习已经收集到的文献,形成自己的专 题分析框架。这一阶段,最低限度应形成一个粗略的提纲,或 者制定出路线图,明确自己的研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沿着提纲的脉络进一步搜寻和学习文献,用 新增的信息修正、填补或细化已有的思路,反思乃至调 整论文题目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骤的最低限度,是把学习过的文献分门别 类,按照提炼出的问题附加小标题,选择和串联阅读笔 记,分别填入不同的标题之下。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领域,说明别人已经 完成哪些工作,留下哪些问题。从现有文献中引申出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即将 回答的问题,叙述处理的方法从而形成专题文献综述 的初稿。当注意到别人不曾涉及,而自己的研究却不 能回避的问题时,那就表明创新的机遇正在来临。在后续研究过程中阅读补充文献,留下思想 记录或随时将所得添加在文献综述中。在完成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