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课 程一、单项选择题1. 课业及进程是指()A. 教程B. 课程C. 课表D. 学期2. 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是()A. 专业型课程B. 拓展型课程C. 研究型课程D. 本位型课程3.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A. 后记部分B. 原则部分C. 说明部分D. 序言部分4. 课程结构的编制即( )A. 课程计划B. 课时分配C. 课程设计D. 课程改革5. 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 课程目标B. 教学大纲C. 课程计划D. 教科书6.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 。A. 实践性B. 可行性C. 衔接性D. 发展性7. 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主要的是要考虑()A. 形象性与兴趣性B. 娱乐性与生活性C. 科学性与思想性D. 知识性与个性二、填空题1.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 及其进程的总和。2. 课程计划,又称 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 文件。3. 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的中心部分是 。4. 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完备的 的体系上,以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三、简答题1. 编制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792. 小学教师应怎样发挥课程计划的实践指导作用?803.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89四、论述题1.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852. 论述编写教科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83-84答案:一、 BBCCCDC二、1、 学习科目2、 教学;指导性3、 教学大纲;本文部分4、 传授文化知识第八章 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 小学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 教育者与德育方法c)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2.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 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 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3.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 教学b) 政治思想教育c) 政治课d)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4.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反映了德育的()a) 导向性原则b) 疏导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5.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德育方法是()a) 说服法b) 陶冶法c) 实际锻炼法d) 榜样示范法6.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统一过程a) 个体与环境b) 个体与社会c) 个体与教育d)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7. 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a) 德育原则b) 德育途径c) 德育方法d) 德育模式二、填空题1. 狭义的德育即指 。2. 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和 等特点。3. 小学德育主要由政治教育和 、 等构成。4.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5.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 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构成。 、6.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 的示范和 。7. 陶冶法主要包括 、 和艺术熏陶等。8.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 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答案:一、 cadbbdc二、1、学校德育;2、奠基性3、道德教育;思想教育4、德育内容;德育方法5、自我评价6、教育者;学生中的好榜样;7、人格感化;环境熏陶8、实际活动简答题1. 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124-1252.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131-1333. 运用说服教育法进行德育要注意哪些问题?1394. 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137-138三、论述题论述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31-132四、案例分析题一小学某班,有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和看球赛,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几次为了抢球和争夺场地,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请用德育原则分析这一案例。答案解析:(1)该案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满堂红。(3)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爱好的活动。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逐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