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 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 ,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 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 “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 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 持。温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想一想: 技术创新是怎样推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呢?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航天等领 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 主要标志。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 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进了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航天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 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请阅读第79页探究题的材料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2)邓小平是怎么认为的?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 具有什么意识?(1)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传统 的观念是什么?理论创新推动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变革的先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一国两制香港回归(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 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 的变革?为什么?与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古代科技 相对应的是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与近代 经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 方式,而与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则 是辩证的思维方式。1、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 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 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 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 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 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在改革之前,我们没有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维 权意识等。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 ,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的思维观念形成了,思考问题的 角度和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思考 问题和以前不一样了。是理论的创新 和实践的创新使人们的思维水平有了 很大提高。(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通过创新实 现的。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1)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回顾:文化创新的要求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 都是与创新有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 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小结:关于创新意识理论依据:辩证否定观扬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 只唯实;把坚持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紧密结合起来,既“破”又“立”。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作用:对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对人类思维和文化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原因 表现 要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辩证否 定观与 创新意 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 精神与创新意识树立创 新意识 是唯物 辩证法 的要求创新是民 族进步的 灵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整合某新闻宣传部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 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 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 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 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 业创新工作的开展。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 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二、非选择题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 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体现了从特殊性中概括 普遍性;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 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在普 遍性原理指导下,结合特殊性。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 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 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 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互转 化。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昔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海世博会会徽以汉字书法的“世”字为基础形式,倾 诉着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不 懈努力。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 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 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 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海宝”从 头到脚都充满了涵义。(1)上海世博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智慧体现了什么 哲学道理?(2)为什么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都要树立创 新意识? 1)上海世博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融合了世博 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 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 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 念。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了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树 立了创新意识。 2)世界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 程之中,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也是 联系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 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 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因 此,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地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唯物辩证法二个总的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个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 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 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 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 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概念及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 性)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运动变化 和发展。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 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 质是“扬弃”。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历史对立: 在事 物中 没有 任何 矛盾 。 道之大原 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 。 万物独化 物各自生矛盾是一 切运动和 生命力的 根源 世异则 事异, 事异则 备变。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 然观点 杜 林 董 仲舒 郭 象 黑 格尔 韩 非 老 子 哲 学 家 形而上学 辩证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观观 点根本分歧唯物 辩证辩证 法形而 上学 联系 的 观点孤立 的观点发展 的 观点静止 的 观点全面 的 观点片面 的 观点承 认 矛盾否 认 矛盾是否承 认矛盾 ,是否 承认事 物的内 部矛盾 是事物 发展的 源泉 。注意:相应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 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 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 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 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 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 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 加以解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 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反腐倡廉的问题上,怎样坚持唯物辩证 法,反对形而上学?1、要坚持联系的观点。腐败现象的产生与历史的、 现实的种种消极因素和剥削阶级的影响相联系,它与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 根本不相容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党和政府在反腐败问题上的 态度是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特别是2005年1月中 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的根本举措。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 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腐败现象会得到有 力的抑制和消除。3、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方面既要看到党的 伟大、光荣、正确的一面,又要看到加强廉 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另 一方面应看到腐败现象毕竟只是发生在少数 党员干部身上,是支流,绝大多数党员和干 部是廉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 主流。4、总之,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和全面 认识腐败现象,又要坚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 战胜腐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