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3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8页 / 共73页
第9页 / 共73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人对世界的认识第一节 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本节内容认识的前提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前提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人有足够的能力、手段认识世界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 口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生产方式等级差别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文化艺术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国家机器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原子结构图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水分子结构图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分子体系凝聚态物体地面物体太阳系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星系星系团总星系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及 相互关系产品如 何分配上层建筑政治上 层建筑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人有能力认识世界哈勃太空望远镜人有能力认识世界人有能力认识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传统的知行观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l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l实践是认识的目的l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者,又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强调知对行的指 导,和把知变为行的重 要,反对言行不一。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之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行”是认识的最后归宿中国传统的知行观朱熹论先后, 当以致知之在行前; 论轻重, 当以力行为重。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董仲舒凡人欲舍行为, 皆以其知先规 而后为之。中国传统的知行观王守仁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只说一个知,已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有知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国传统的知行观王夫之 “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 “行可兼知,而知 不可兼行。” “行必统知”肯定在知和行的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知行统一的基础。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认识与实践实践认识来源动力目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 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 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 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 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 践中来。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 尝一尝。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戴嵩斗牛图牧童评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 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 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 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 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 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 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麦哲伦天圆地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徐悲鸿画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需要,则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恩格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 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也开始 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 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也发展起来了。不久, 航海和战争也都需要它。它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这样,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 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 要,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哲学家:“你懂数学吗?” 船夫:“不懂。” 哲学家:“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你懂哲学吗?” 船夫:“更不懂。” 哲学家:“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进河里。 船夫:“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不会,不会!” 船夫:“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 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的检验,才能辨别认 识的真假,从而推动 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78年12月13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判断一个人, 不是根据他自己的 表白或对自己的看 法,而是根据他的 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 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 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 ,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 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 识才被证实了。 毛泽东实践认识决定指导阻碍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 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海王星太阳太阳系认识的本质两条认识路线l唯心主义先验论l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感觉感觉物物思维思维两条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 论上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 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论原 则: 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认 识的源泉;承认人的认识能 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 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 ,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 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者回忆。唯心主义先验论柏拉图:回忆说笛卡儿:天赋观念孟子:良知良能唯心主义先验论天上的星辰,地上的 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 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以外 都无独立的存在;它们的 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 感知、所认识。贝克莱唯心主义先验论只要闭上眼睛,世界 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在 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时,提 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三条原则: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3、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 的知识传授给别人。不可知论庄子天下莫大于 秋毫之末,而 泰山为小;莫 寿乎殇子,而 彭祖为夭。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自其 同者视之,万物皆 一也。不可知论休谟我们凭什么断定感觉 是由外界物所引起的呢 ?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 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 种别的原因生起呢?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 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 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 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 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 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 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不可知论康德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 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 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 。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 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而自在 之物是认识达不到的。自在之物本身 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可知论所谓可知论就是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可知论荀子 凡以知,人之 性也;可以知, 物之理也。费尔巴哈 自然界是一本 不隐藏自己的大 书,只要我们去 读它,我们就可 以认识它。直观反映论一般事物不断地发出 “流溢”,而 人的感官具有一些 “通道”,当事物“流 溢” 通过相应的感官的 “通道”时, 人 就产生了感觉,如果感官的“通道”太宽 或太窄,同感觉对象的“流溢”不能发生 接触或流溢根本不能通过, 人们就无法感 知这些事物。恩培多克勒直观反映论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觉和思 想是事物不断地流溢出 来的原子形成 的“影像 ”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 心灵而产生的。直观反映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 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 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 相符合为标准的。虽然感官 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 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 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 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 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亚里士多德直观反映论洛克人生之初心灵 犹如一张白纸,没 有任何标记。只有 后得的经验才在这 张白纸上写上观念 的文字。 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红花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能动反映论鬼从何来?杯弓蛇影能动反映论对于红楼梦,经学 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 看见的是“淫”;才子看见 的是缠绵悱恻;革命家看见 的是排满;荒诞家看见的是 宫廷秘史。 鲁迅结束谢谢大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