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一般概念一、概念 指人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行为、记 忆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异常。 二、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内省经验标准 指患者的主观体验,感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或难以 言表的不适感,或自觉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 这种判断标准有很大的主观性,只有观察者接受专业训练 并进行临床实践,才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心理障碍。n 统计学标准 根据对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学结果,以心理 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 正常。 医学标准 认为心理障碍患者的脑部应存在病理过程,以找 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依据。 社会适应标准 这一标准根据人的行为是否与该行为的社会常模 相接近来判断。三、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素质 生化改变 躯体疾病 药物影响 心理因素 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 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是潜意识中压抑的矛盾冲突的表征。 行为主义观点 变态心理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强化在其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不适当行为是错误学习 和不适当条件联系的结 果。 人本主义观点 人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人的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是人的基 本需要和行为动力,一旦自我实现的过程受阻,人就会发生 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生态环境和家庭、人际关 系等诸多方面,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现代社会 中与变态心理的发生关系密切的社 会因素有以下一些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人口密集的都 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引起噪声、空气和水源的污染, 交通堵塞,住房紧张,加上生活节奏加 快,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矛盾增多,这些都使人容易焦虑 紧张,进而引发心理障碍。人类寿命 延长使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常因子女忙于工 作无暇照顾陪伴而感到孤独寂寞,容 易出现抑郁。交通的便捷和人员流通的增多使更多的人 可以到外面的天地闯荡,因离家的 孤单寂寞,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或文化冲突导致的心理问 题也随之增多。 社会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生态环境和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 方面,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 工业化:科学发展、人口增长、人口密集增加、 污染、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生活节奏加快、竞 争激烈、人际关系矛盾增多。 老龄化:老年人常因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陪伴 而感到孤独寂寞,容易出现抑郁。 交通的便捷和人员流通的增多使更多的人可以到 外面的天地闯荡,因离家的孤单寂寞,对新环境 的不适应,或文化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 多。四、变态心理的分类 CCMD3将精神障碍分为: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节 精神病性障碍n精神病性障碍是指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 损害导致自我检验和现实检验能力丧失 、人格全面受损及工作、学习能力丧失 的一组心理障碍。一、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 某种事物的情况下,患者却感知到它的存在。 幻听 幻视 幻嗅 幻味 幻触 内感受性幻觉。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 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然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 合所受教育水平,但患者对此深信不疑,无法说服 ,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 影响妄想 内心被揭露感 夸大妄想 罪恶妄想 疑病妄想 嫉妒妄想 钟情妄想n 自知力:指患者对其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 否察觉和识辨自己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指出自 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哪些属于病态。 兴奋状态:指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患者有言语、 动作、行为的明显增多。因疾病性质不同表现各异 ,有的以情感失调为中心,伴言语和活动增多,也 有的以动作行为的异常为主。因病因不同分为躁狂 性、青春性、紧张性、器质性兴奋。 木僵状态:指患者精神活动的全面抑制,轻者言语 、动作、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严重的运动完全抑 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动,保持一个固定的姿态僵 住不动,可根据其原因分为紧张性、心因性、抑郁 性、器质性木僵。n 意识障碍 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指对周围环境感知的清 晰度降低,意识范围变窄或在此基础上意识内容 发生变化。患者不能清晰地感知周围事物,或只 能感知到与自己的心理应激有关的事物,或感知 到一些令人恐惧的幻觉。 自我意识障碍:指对自身的独特存在、精神活动 的自我支配及与其他人或事物的界限的认识发生 障碍。患者感受到自我的不真实,或以其他人或 动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体验进行活动。 二、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 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临床表 现主要为情感淡漠、思维破裂、脱离现实。 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缓慢 进展,有发展为精神衰退的可能。 偏执性精神病 临床表现为不可动摇的、固定的系统性妄想,慢性演进, 呈不易缓解的持久性,多见被害妄想或嫉妒妄想。 意识清楚,智能良好,且妄想具有逻辑性、高度系统化的 特点,而他们对这些妄想的情绪反应也是恰当的。患者对 妄想对象可能施行暴力伤害。 病程持久,既不会完全缓解,也不会发生严重的精神衰退 。 反应性精神病 指一组由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发病 原因和临床表现与应激源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 验,容易被人所理解。经过恰当治疗,预后良好。病情恢 复后,精神状态正常,无人格方面的缺损。 器质性精神病 指由脑部疾患或脑以外的躯体疾患引起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除精神病性症状外,常有意识模糊、遗忘及痴呆 。 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与功能性精神病相鉴 别。n 三、精神病性障碍的处理 抗精神病药物 酚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 嗪等。 丁酰苯类:氟哌啶醇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维思通、奥氮平等。 心理治疗 家庭心理教育 第三节 抑郁性障碍 定义: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 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 ,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包括抑郁发 作和持续性心境障碍。常有复发倾向。 流行学 欧美国家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220。 WHO(1993)组织的多中心全球合作研究发现, 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心理障碍者中,抑郁症和心 境障碍者达125。 我国心境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83%o。一、病因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遗传因素: 生化改变 童年经验 应激二、临床表现 抑郁症 抑郁心境、悲观、兴趣下降、精力不足 思维迟缓、思维内容消极悲观、贬低自己、内疚、自责、 自杀观念。 精神运动性迟缓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特征是早醒。 食欲和性欲减退 体重下降 少数病例可表现为食欲增强 体重增加 心悸、胸闷、头痛、腹痛、便秘、月经紊乱、腰酸背痛等。 症状有明显的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 心境恶劣障碍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 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不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 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有求治欲望。 病程常持续2年以上,多无长时间的缓解,如有 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 常伴有焦虑症状 躯体主诉也较常见 睡眠障碍:人睡困难、多梦、睡眠浅,少有早醒。 头痛、背痛、四肢痛、胃部不适、腹泻、便秘等。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抑郁症 心境低落、兴趣缺乏或无愉快感持续两周以上,伴明 显的精力减退、精神运动性抑制、自我评价过低,且 有早醒、食欲和性欲下降,体重减轻及消极自杀言行 等表现进行诊断。 心境恶劣 持久的轻至中度抑郁为主要临床症状 病程2年以上 伴有兴趣减退、自觉疲乏无力、自我评价过低、对前 途悲观失望、有自杀念头、自觉病情严重、常主 动求 治等症状中存在3项。四、治疗 药物治疗 SSRI类 氟西汀 帕罗西汀 氟伏沙明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析 患者中心疗法第四节 神经症性障碍 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根据突出症 状,可分为多种类型,患者有多种躯体或精 神上的不适感,自觉痛苦但经检查缺乏可以 解释的客观病理改变,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 状,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行为保持在社 会规范允许的范围,有自知力,求治心切。 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 病程多迁延,进人中年后症状常常缓解。一、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 是一种能感觉到的、可怕的、受威胁的体验,可 使人感到束手无策。 现实焦虑:是对现实存在的威胁、灾难和危险情况所 表现出的焦虑,一般反应有惊慌、躲避和恐惧,或是 愤怒与攻击。 生存焦虑:来源于生物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相关的人类 生存的普遍性经验,如婴儿失去母爱会产生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产生于内心深处无法克服的冲突体验 。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惊恐障碍 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状态,有濒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以 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发作时间一般在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可自行缓解 。 常因担心再发而出现继发性焦虑,又害怕发作时得不到帮助 而主动回避单 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所,若外出定 要人陪伴,即合并广场恐怖症。 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和持续的焦虑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 持续担心,患者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好像不幸即 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头上。 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搓手顿足,面容紧张,眉头紧锁 ,可见眼睑、面肌或手指震颤,肌肉紧张,有时疼痛抽 动,经常感到疲乏。 常见心悸、气促、呼吸不畅、头昏头晕、多汗、口干、 面部发红或苍白、胃肠不适或尿频。 过分警惕、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难以入睡,噩 梦易惊,易激惹。 治疗 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 SSRI类 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 认知行为治疗 集体治疗 n 二、恐怖性焦虑障碍 以对某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的、不合理 的恐惧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有回避行为。 临床表现 对某种客体或情境的强烈恐惧。 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分型 广场恐怖症:指对公共场所或空旷地方的恐怖,担心在上 述场所会昏倒或失去控制,表现为在特定场合,如人多拥 挤、封闭场所等认为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的情境下,出 现恐惧不安,甚至是惊恐发作,伴有回避行为,常立即从 恐怖情境中逃走。 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和 害怕,害怕被人审视,担心自己当众出丑,在社 交场合出现紧张焦虑、脸红、出汗、心慌、震颤 、恶心等症状,因而回避社交,多数患者有自卑 感和害怕别人议论自己。 特殊恐怖症: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