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文山东:山东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山东是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所在地,众多的文化名人及其光辉业绩昭示出齐鲁大地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史上的核心地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触动了传统儒学的根深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文精神有了崭新的重塑。(一)儒学精神儒学是由孔子开创的一个思潮,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体系,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学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在儒家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形态。这些精神可以概括为:1.忧患精神儒学的忧国忧民意识是对国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关怀,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的人生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可以舍生忘死。2.和合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在社会建设方面,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3.人本精神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的精神。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在儒家的典籍中,“仁者,人也”(论语中庸)、“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的论述最详,强调“爱民”“重民”,“民贵君轻”;强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论语学而)是做人的准则。儒家的其他德目如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恕、宽、信、敏、惠等,都是“仁”的内在要求,做人的基本规范,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都是儒家培养理想人格的价值尺度。4.刚健精神儒家人生哲学求进取、讲现实的特点体现为儒家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理想的人格应该像天一样运行强健、自强不息,像大地一样以深厚的德泽化育万物。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孙丑)的壮语。儒家所追求的这种人格,几千年来始终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境界,并经过历代先贤的发扬光大,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构成民族精神的基石。它凸显儒学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是儒学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崇尚气节、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儒学是古老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几千年来成为支撑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是人类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又是年轻的,它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中,儒学一直处于核心的位置。千百年来,经过儒家传统思想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起着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儒学精神中的忧患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和刚健精神,是山东人文精神乃至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个性。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优秀思想,充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是人文精神重塑应尽的职责。副标题(二)传统文化与当代山东人传统性格是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文化个性,是经过文化的长期熏陶,逐步积累、认同而形成的。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一直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首善之区”、“思想文化圣地”,山东人作为孔孟的嫡传子孙,由于饱受“家学”濡染,忠诚践行圣人祖训,也一直被称作“民族文化的长子”,视为恪守传统美德的榜样。数千年的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导向,已经深深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中,印刻到他们的灵魂上。近代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特别是革命战争的锻造和新中国伟大实践的创造,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融合,积淀形成了崭新的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鲜明的性格。诚实、尚义、节俭、勇敢、豪放、奉献等等,凝聚成山东人,一代一代与时俱进,传承至今,形成了当代山东人精神,这就是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1.忠诚守信“忠诚守信”是山东人民的道德信仰。“忠诚守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尤其是齐鲁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山东人性格中的精神支柱。自古以来,山东民风淳朴,悍而不刁,山东人民一向有忠诚老实、厚道本分、勤劳质朴、豪爽热情、舍生取义、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品格。忠诚守信这一优良传统,练就了山东人民的浩然正气,这是山东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论语子路指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明确指出:“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庸指出:“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又指出唯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尽人性、物性,从而能够参与天地造化。山东历史上“忠孝诚信”的事例不胜枚举,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气节凛然的颜真卿、戚继光、史可法、孔尚任、左宝贵、张自忠、赵登禹、王尽美等等。忠诚是山东人的一种至高的精神力量。“忠”为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诚”为坦率、守约,言必行、行必果,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忠诚就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人常说:“自古山东出好汉”,就是因为山东人具有忠诚不二的天性,忠诚一直被山东人当作美德来颂扬。忠诚是一种品格,是山东人的品格,忠诚构筑了山东人生生不息的特质,而这忠诚的信念厚重地渗透沉淀在山东人的心灵深处,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对国家无限忠诚,就是热爱祖国,坚决扞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对人民忠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对理想与事业忠贞不渝,就是要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锐意进取。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的 1938 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地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重创日军两个精锐师团,歼灭万余人,取得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台儿庄大战悲壮的战史,彰显了中国军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胆忠诚。解放战争期间,“山东南下干部”10 余万余人,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抛家舍业,别妻离子,把生命和热血献给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南方区域。他们分别在冀鲁豫、鄂、皖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征粮征款、支援前线、建立政权、扩大革命武装;他们过长江,到苏、浙、赣的老苏区开辟新的解放区,支援江北解放区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反攻,建立大军渡江作战的前方基地;他们奔赴福建和大西南,参加当地的接管和政权建设;他们越雪山、穿苗岭,到达贵州并扎根新区,为当地的解放和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入福建投入到炙热的剿匪、反霸和土改斗争中,将自己的热血、青春乃至生命融入进了八闽大地的解放、建设事业中;他们挺进重庆、川东、川南、云南和贵州进行了建设新西南的工作;他们进驻上海,接管了上海伪警察训练所、伪警察局、博物馆等单位,为稳定上海局势作出了贡献;他们参加解放海南战役,把生命和热血献给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守信是山东人的一种立身处世的准则。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诚实”是真实不欺,“信”就是说到做到。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对自己内心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诚和信是内心和外部行为合一的道德修养境界。关于“信”,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颜渊篇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宪问篇也指出:“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首!”可见,“信”是立人之本、万行之源。诚实守信,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就是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为人正派,清白做人,就是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信守誓言无怨无悔,为了世界和平,为了祖国安宁,他们跨过鸭绿江,与美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正义斗争,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浴血奋战,克服困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的 36 万人中,有 14 万人长眠于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其中山东儿女共有 19685 名。他们当中有以身体做炮架的孔庆三、有勇救落儿童的史元厚、有救死扶伤的军医孙凤钜、有弘扬了中国空军精神的“空中飞鹰”王海及他的战友们。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和平事业的忠诚信诺。2.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山东人民的优秀品格。勤劳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中国人民历来把勤劳作为立身立国的根本,认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倡导“克勤为邦”,“业广为勤”。“勤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征,也是山东人民的鲜明特征。“勇敢”就是坚忍不拔,迎难而上,无私无畏,百折不挠。山东悠久灿烂的文化和革命传统孕育了山东人的勤劳勇敢精神。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儒家文化中的“节用”、“薄敛”、“富民”、“博施”、“使民以时”的思想,养成了山东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品格。山东人民富有光荣勤劳勇敢的革命传统。近代以来,在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历程中,无不彰显出山东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格。山东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弘扬了勤劳勇敢精神。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激发了山东人民旺盛的创造热情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广袤的齐鲁大地奏响了撼天地、泣鬼神的创业之歌。勤劳勇敢作为一种精神,是一种表现人类文明状态的先进思想,是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统一和科学概括。作为人生观,勤劳勇敢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激励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其基本内容包括有理想、有志气、热爱人生、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等。作为价值观,勤劳勇敢反映了人生目的和衡量人生意义的正确价值取向,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以苦为乐、不怕牺牲是其基本原则。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这种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作为理论道德观,勤劳勇敢则概括了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推动历史进步中必须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创新、拼搏进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是它的基本含义。正是山东人民所具有的“勤劳勇敢”的品质,才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着辉煌。数千年前的齐鲁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山东人民创造的;在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山东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做出了贡献,创造了辉煌。副标题。务实苦干“务实苦干”是山东人民的价值理念,是山东人民一贯的优良作风,是山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齐鲁儿女用自己实干苦干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齐鲁文化;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年代中,齐鲁儿女仍在续写着务实苦干的新篇章。二千五百年前,50 多岁的孔夫子率门徒 14 年周游列国,漂泊无定,到处碰壁,吃尽人间楚苦。孟子高度歌颂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这种“苦其心志”精神的感应下,齐鲁大地出现了很多以吃苦为荣而着称的仁人志士,如金、元时期着名道士邱处机不顾 70 岁的高龄,毅然冒险西行赴诏。一路上跋山涉水,险阻艰难,他全然不顾,一心只希望通过自己的苦修、苦炼、苦行为北方人民做点事情,让人们安居乐业。元代着名政治家张雄飞,为官一生,始终坚守“廉、勤、刚、正”四个字,他苦行以取廉,苦干而勤政,苦炼以行刚正。邱处机、张雄飞,一道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