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曾少英【教学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实际:1教材分析:(1)本框内容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第一框。本框主要有两个内容: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大特征;2.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本框地位和作用分析。承接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框题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奠定“认识论”基础。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框题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15)文科班的学生。该班学生学习个体差异大,这种差异表现在生理方面和心理各方面,还有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的差异,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差异以及学习努力程度、反应速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我初步将学生分层:A 层,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 层,智力因素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学习成绩不稳定,但有一定的向上潜力;C 层,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不同层次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但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全体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提升 C 层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A、B 层学生的应用能力)2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 C 层学生的归纳能力。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 B 层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引导 A 层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图片和资料,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深入思考问题探究法设置具有梯度性的问题,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2学法小组学习合作法分组合作,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讨论法讨论课堂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探究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构思(一)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讲台上放着三杯水:一杯是白开水,一杯是糖水,一杯是盐水。请一个性格外向胆子较大的 C 层学生上台告诉大家三个杯子中分别放的是什么水,设置问题:该同学是怎么知道的?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生自然就会感悟到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并引导全班学生掌声欢送上台品尝的学生。【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3础。 (二)推进新课:问题探究一:探究问题:举个例子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教师从 ABC 层学生中各挑选一个作为代表回答该问题)探究提示:根据学生所举的正确例子归纳实践的含义,针对错误的例子明确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应注意的问题: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3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巩固理解:以下那些是实践活动?(多媒体展示) (提问 C 层学生回答)蜜蜂筑巢 工人做工 学生学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争论克隆人” 思考哲学问题问题探究二:(多媒体展示青藏铁路材料和探究问题)任何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三个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比如青藏铁路。探究问题:1修建青藏铁路是实践活动吗?(全体学生回答)由哪几个要素构成?(C 层学生)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B 层学生)2修建青藏铁路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区别?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A、B 层学生)3从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A 层学生)借此引导学生归纳实践的特点。(C 层学生)探究提示: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客观物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主观能动性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性受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历史性问题探究三:探究问题:刚才上台的同学是如何判断出三杯水分别是什么的?(全体学生回答)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引用毛泽东的原话,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设置讨论题分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观点 1: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一个;观点 2:认识的来源有两个:实践和读书探究提示: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区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亲自实践得来的直接经验;一个是学习书本得来的间接经验,但书本知识也是别人的亲自实践得来,所以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启发学生: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4深化拓展:运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相关知识分析下面两句话。(A 层学生)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拓展提示: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可以获取间接经验。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从而深化发展认识,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学以致用)列举一些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名言名句。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列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等等。问题探究四: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B 层学生)(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和探究问题)探究提示:实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 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师归纳:认识为什么能发展?人们从实践中获得认识不代表就可以一劳永逸,总会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这时候就推动人们去进行新探索和研究。而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问题探究五:(多媒体展示材料和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是否相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而意大利的物理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1590 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做了落体实验,验证了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这一论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C 层学生)学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探究提示:1.认识的正确与否,就是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种认识无法判定另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3.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只有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师总结:伽利略之所以能得出这一认识 ,就是因为他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的。由此可知科学家要得出认识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同时它也印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问题探究六:走进社会:(课本 P46 归国博士案例)设置问题: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全体学生)5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启发学生要学以致用。教师点拨: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 ,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知识深化】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见教材)原理:图示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 1实践具有反作用,体现为双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对认识起重要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与不科学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2用。(三)结束新课:请 ABC 层各一个学生代表上黑板写出本课知识结构图。其余学生在作业本子上完成。(四)巩固新课:单项选择题:1.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 为愚公“愚” ,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 ( C 层学生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2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A 层学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闻不如一见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 B C D3.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 C 层学生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4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 ( B 层学生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探究题(选做题)对亿万农民而言, “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 5 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次 别 时 间 主 要 内 容6第一个 2004 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第二个 2005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个 2006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个 2007 发展现代农业第五个 2008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