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别诗赏析(12首)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 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 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 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 北。 【简析】: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 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 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 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 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 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 ,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 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 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 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 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 ,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 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 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 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 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 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 隔,相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 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 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 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 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 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 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 ,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 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人高 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 ,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 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 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 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 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 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 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 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 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 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 之久。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 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 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 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 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 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 ,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 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 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 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 愤慨呵!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 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 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 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 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 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试题分析详解: 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感情 的?(6分) 首联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兄弟间 的别离之情。(2分)颈联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渲染和对比了彼此境遇,表现了自 己处境险恶,也遥想行人所去之地,山川 阻隔,相见甚难。(2分)尾联运用想象手 法,说此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表达了无 尽的离别之苦。(2分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 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答案】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 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 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 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 达了天涯阻隔之情。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3分) 【答案】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 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 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 了思念的悠长。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1、“一身”表明孤苦无依,“万死”表明 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一身”与“万死” 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寥落的凄惨 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1分)2、“六千里”“十二年”分别从时间、空 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远和时间 长,抒发了诗人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 愁苦之情。(1分)3、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1分)千古离别意 万般古风情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 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 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彩 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 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凄清感伤之别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 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 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 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 清新乐观之别凄清感伤之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 说出理由。 答: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楚山孤零零的伫立在江畔”的图景,增添苍茫萧瑟之 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 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 。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渗透身世际遇 之别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南浦、古 道、曲江、杨柳、夕阳、日暮、酒、秋 、春草、杨花柳絮、孤舟流水、骊歌、“ 阳关三叠”、劳歌、离歌凄清感伤之别送别诗送别诗清新乐观之别渗透家国身世际遇之别内容手法烘托渲染、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 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 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 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 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 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 简要分析。 (1)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 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 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 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 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 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 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 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 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 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 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 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 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 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 经过此地。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 些情感? 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 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 ”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 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 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 的孤寂哀痛之情。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 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 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 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 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 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 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 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 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 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 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 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 险恶得多。别韦郎中张 谓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星轺(yo):使者所乘的 车。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 想象(虚写)、借景 抒情。(2分) 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 中境遇以及归雁、啼 猿、黄蝶、险波等景 象,传达出作者与朋 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 伤。(2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 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 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 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 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 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 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3分)虚实结 合.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 的景;远近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 (3分) 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 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 。 2.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 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 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 愁情)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 惆怅、寂寞的心情。 (3分。第一层1分, 第二层2分)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