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章 正当化事由 第一节 正当防卫第二节 紧急避险第三节 其他正当化事由第一节 正当防卫n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n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所谓正当防卫,就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 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 不法侵害的行为。n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n1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 利,有利于鼓励和支持社会成员积极地同违法犯 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合法权益;n2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能够强化国家观念、社会 公共利益观念和法制观念,倡导和鼓励社会成员 在遇见不法侵害时,能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 共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以维护社会秩序;n3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行 为人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也是一个严厉的警告 ,从而有效地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n在我国,正当防卫既是法律赋予全体社会成员的 一项合法权利,又是法律规定某些特定社会成员 应尽的法律义务。n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n1防卫起因n2防卫意图 防卫认识 防卫目的 不具备正当防卫意图的几种情况n3防卫对象n4. 防卫时间n5. 防卫限度 特殊防卫的概念、成立条件及与一般正当防卫 的区别n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n所谓防卫过当,就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 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防 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n防卫过当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犯罪,应当结合防卫 人的主观罪过性质,结合刑法分则的具体罪名加 以确定。n根据刑法的规定,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原则是应 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司法实践中,何种防卫 过当应当减轻处罚,何种防卫过当应当免除处罚 ,须具体案件具体分析,综合考虑。返回第二节 紧急避险n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n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所谓紧急避险,就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 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 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n紧急避险的本质在于,当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 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紧急状态下,法律允许为 了保全较大的权益而牺牲较小的权益。n我国刑法规定紧急避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n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n1避险起因。n2避险意图。n3避险对象。n4避险时间。n5避险方法(限制)。n6. 避险限度。n7. 避险主体限定。n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n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 有的损害的行为。 n避险过当具备避险性与过当性两重性。构成避险 过当,必须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要件。n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n在追究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时,应当根据行为人 的主观罪过形式及过当行为特征,按照刑法分则中的相应条款定罪量刑。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n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属于刑法明文规定 的阻却犯罪的事由,它们在法律特征上具 有诸多的共同性,具体表现在:n1两者在主观目的中,都具有保护社会的正当 性要求。n2两者在客观效果上,都存在对社会有益的实 际效果。n3两者在法律规定上,都具有阻却犯罪的属性 ,即在适当的情况下,都不负刑事责任。n但两者又存在着诸多的区别:n1前提条件不同。n2行为指向的对象条件有所不同。n3行为限制条件不同。n4过当的限度要求不同。n5主体要求不同(避险主体限定不同)。返回第三节 其他正当化事由n一、依照法律的行为n二、正当业务行为n三、安乐死n四、被害人同意(承诺)n五、自救行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