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职业危害 与预防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培训中心 王 丁目录职业健康形势、任务、要求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暂行规定常见职业危害与预防2职业健康形势、任务、要求形势总体平稳、有所好转、依然严重每年新发尘肺病超过1万例。全国有50多 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 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 万人以上,农民工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 体。我国职业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仍是世 界上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45任务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6要求在新的安全生产方针指引下,在新 的安全管理体制中,以建立职业安全健 康管理体系为主要方法,以落实各行业 安全标准化规范为主要内容,依法做好 职业健康管理工作。7新的安全生产方针新的安全管理体制*89对职业健康管理最新的认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GB28001)PDCA循环,持续不断改善PDCA(戴明环),就是在方针的指 导下,在体制的环境中,螺旋上升地循 环进行“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与纠 正措施和管理评审”活动。10安全标准化安全标准化规范是政府监督、服务、指 导的依据安全标准化规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依据安全标准化规范是社会监督的依据安全标准化规范是中介服务(评价、认 证、咨询、检测)的依据1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 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3号令,自 2009年9月1日起施行。对煤矿以外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 治工作,以及安监局对企业实施监督管 理作出具体规定。职业危害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 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 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13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暂行规定五章五十六条: 第一章总则,七条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三十条 第三章监督管理,八条 第四章罚则,八条 第五章附则,三条14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暂行规定制定依据 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 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 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 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15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暂行规定国务院界定安监局的职责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 行为16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暂行规定主体精神安监部门是执法主体企业新设两项义务由企业担当防治责任17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暂行规定企业应做好六方面工作将职业危害及后果如实告知职工对职工进行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队伍对职工进行必要的体检、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给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配备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对危险岗位的工艺设备及时更新改造,严格做到职业 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 时投入生产和使用”。18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暂行规定企业新设义务将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设施“三同时”相关 文件报送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将职业危害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向所在 地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企业检测和评价 的频次具体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危 害因素监测,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 危害现状评价。19职业危害因素类别、 危害机理及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类别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对劳动者的健康 和劳动能力可能产生有害作用的,称为 生产性有害因素,亦称职业危害因素。21职业危害因素类别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类如下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l化学因素l物理因素l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 菌、蔗渣上的霉菌等22职业危害因素类别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l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向过长,劳动休 息制度不合理等l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 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等l人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l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23职业危害因素类别生产环境设施不良的有害因素l生产场所建筑设施不符合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如厂区总平面布置不合理;建筑物容积和建筑 物结构构件与生产性质不相适应等 l缺乏适当的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安全卫生技 术设施 l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设施 ,或设施不完善 l其它方面的安全防护设施和防护器具有缺陷。24危害机理及识别职业性损伤l外伤l职业病l职业特征l与工作有关的疾病25危害机理及识别法定职业病概念及名单 概念凡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所引 起的人体特异性疾病,均称为职业病名单共十大类,115种法定职业病26危害机理及识别生产性粉尘及尘肺预防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 体微粒。在劳动过程中,长期吸入一定 浓度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 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27危害机理及识别生产性粉尘分类生产性粉尘分为无机粉尘(矿物、 金属和人工无机粉尘)和有机粉尘(动 物性、植物性和人工有机粉尘)。28危害机理及识别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尘肺 可分为下列五类: (1) 矽肺 由含较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如 石英)引起的尘肺。 (2) 硅酸盐肺 (3) 碳尘肺 (4) 混合性尘肺 (5) 金属尘肺2930镉肺硅肺煤炭肺危害机理及识别2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疾病 (1) 支气管哮喘 (2) 棉尘症 (3) 职业性过敏性肺炎 (4) 漫性非特异性阻塞性肺病 (5) 混合尘肺31危害机理及识别3粉尘致癌 4粉尘的中毒作用 5粉尘的局部作用32危害机理及识别尘肺的预防 八字经验,即“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l“革”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l“水”即湿式作业 l“密”即密闭尘源 l“风”即排风除尘 l“护”即个人防护 l“管”即维护管理,建立各种制度 l“教”是宣传教育 l“查”是及时检查(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33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概念与来源生产性毒物概念与来源l l概念概念在工业生产中产生或使用在工业生产中产生或使用 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3435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 来源来源1气体 2蒸气 3雾 4烟为飘浮在空气中的直径小于0.1微 米的固体微粒。 5粉尘是指直径大于0.1微米的且能较 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36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吸入食道食入皮肤吸收眼睛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由于生产性毒物多呈气体、蒸 气、烟尘、雾、粉尘的形态,因此,都 可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2皮肤也是较常见的进入途径。 3消化道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机体 的机会较少,多因不遵守操作规程和不 良卫生习惯所致4.眼睛37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生产性毒物对健康的危害 1职业中毒 由生产性毒物引起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 2致突变、致崎、致癌作用(“三致”作 用) 3其他作用38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常见职业中毒常见职业中毒l铅中毒 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中毒。铅是一种 全身性毒物,可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 官。l汞中毒l锰中毒39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l苯中毒 苯在工农业生产上使用相当广泛,为常见的生 产性毒物之一。在下列生产中经常要接触到苯 : 1苯的生产 苯及其它同系物甲苯、二甲苯 主要由煤焦油分馏及裂解石油中生产出来,也 可以人工合成。 2用作原料 苯除作为燃料外,还可用于生 产酚、硝基苯与氨基苯、香料、药物、农药、 聚苯乙稀塑料、丁苯橡胶、合成纤维与合成洗 涤剂等。40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3用作溶剂和稀释剂如医药工业中用于 生药的浸渍、提取、重结晶,橡胶加工 工业用作粘合剂的溶剂。喷漆所用的稀 释剂香蕉水、天那水,也常含有苯。也 会中毒。41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l汽油中毒 生产环境中汽油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 道进入人体,皮肤虽也可以吸收,但量 极微。汽油对人的毒作用,主要表现为 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42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l刺激性气体中毒 刺激性气体对机体作用的共同点是对眼和呼吸 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l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的毒作用特点是使氧在体内的输送或 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组织缺氧。 l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 在生产条件下,主要以粉尘或蒸气的形态存在 于空气中,既可经过呼吸道进入机体,亦可经 完整皮肤吸收。43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 l高分子化合物中毒 高分子化合物又名高聚物或聚合物,范围甚广 ,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产 品以及粘合剂、离子交换树脂。44危害机理及识别毒物职业中毒预防l消除毒物l降低毒物浓度l做好个人防护l增强体质l安全卫生管理l环境监测与健康监护45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物理因素物理因素 高温 工农业生产中,常可遇到异常的气象条 件,如高气温(35-38以上)伴有强辐 射热(1.5-10卡/厘米2分以上),或高 气温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超过80%)。 在这种条件下从事的工作,称为高温作 业。46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l高温作业对健康的危害 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l防暑降温措施47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生产性噪声 l概念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都可称 为生产性噪声。 l声音对健康的危害 (1) 听觉系统 (2) 神经系统 (3) 心血管系统 (4) 消化系统48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l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1.满足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p工作地点噪声容许标准为85dB(A) p现有企业暂时达不到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 过90dB(A) p另有规定接触不足8小时的工作,噪声标准可 相应放宽,即接触时间减半容许放宽3dB(A) ,但无论时间多短噪声强度最大不得超过 115dB(A)。49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2.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3. 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4.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5.个体防护6.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7.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50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振动高频(属非电离辐射) 1高频电磁场对健康的危害 (1) 神经系统在对接触中、短波作 业者进行调查和体检时,神经衰弱综合 症,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多梦、疲 乏无力、记忆力衰退、心悸等。51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2) 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或 窦性心律不齐,血压偏低或二侧血压不对称。 3高频辐射预防措施 (1) 屏蔽措施 (2) 远距离操作 (3) 屏蔽装置接地的优劣直接影响屏蔽的 效果 (4) 卫生保健措施 (5) 安全技术教育52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微波是指无线电波中频率在300-300000兆赫 (MHz)所对应的波长在1米-1毫米范围内的电磁 辐射。 我国的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规定:微波 设备出厂前,生产部门必须进行漏能鉴定。距 设备外壳5厘米处,漏能不得超过1毫瓦/厘米2 。 766 红外线 红外线是介于可见光中红光与微波之间,波长 为10-3米-410-7米的电磁波53危害机理及识别物理因素物理因素紫外线波长100-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射,亦 称紫外线。激光 激光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光源 ,它是一种人造的,特殊类型的非电离 辐射。54危害机理及识别行业举例行业劳动卫生(比如)l焊接 1焊接作业对健康的危害 (1)电焊工尘肺 (2)职业中毒 (3)呼吸道损伤 (4)眼睛损伤55危害机理及识别行业举例2危害防护措施 消除危害有可能通过选择焊接方法、控制污染 物等途径作出优化抉择。 焊接现场应通风良好,整个操作过程应在一个 安全保证系统控制下工作。 焊工应佩戴符合标准规定的滤色片的防护眼镜 ,以防紫外线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