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7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5页 / 共87页
第6页 / 共87页
第7页 / 共87页
第8页 / 共87页
第9页 / 共87页
第1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5.1 概述 5.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目 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建 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 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 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 据或指导性的意见。 建设项目包括新建也包括改、扩建项目。对大 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主要是对照环境控制质 量标准进行分析,但应注意总量控制问题。 搞清建设项目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大气 环境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5.1.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大,可以采用高烟 囱排放或尽可能将污染源设置在远离人口密 集或环境敏感区。 2)为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 增加评价工作的难度和周期。5.1.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三三制” 准备、正式工作和编制报告书三个阶段,正式 工作依次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调查 主要包括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三个 方面。(1)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 纲(2) 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 环境质量)、预测、评价(3) 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5.2 评价等级的划分 5.2.1 评价等级的划分 目的:为了区别对待不同的评价对象,在保 证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经费和时 间。 区别的原则主要是1)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大 小2)评价工作的难易程度。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T2.2-2008)中规定: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 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 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5.2.2 术语和定义 1)2)3)4)5)6)7)8)9)10)11)12)5.5 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 SO2,TSP(总悬浮颗粒物), PM10(可吸入颗粒物),NOX,NO2, CO, O3, Pb, BaP(苯并a芘),F。 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 一级:不影响 二级:不伤害 三级:不中毒 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三类: 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 级标准。 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 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评价因子 Pi较大的污染物 评价区内严重的污染物。5.6大气环境调查大气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 环境概况、项目和区域大气污染源以及评价区域 内的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等方面的调查。 5.6.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 1)收集地理地形图 2)自然环境调查 重点是调查当地长期的气候特点:气压、气温 、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风速、风向等。 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镇、村落分布,工业、农、牧、林业结构,风 景区及名胜古迹分布,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规划 等。5.3.2 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5.3.2.1 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 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 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 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 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 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超过5个。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先分析建设项 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即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 ,然后再进行因子筛选。 5.3.2.2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源一般可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固定污染源 包括工业污染源和民用污染源,目前导则只要求 掌握此类污染源。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 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 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 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如建设项目将替代区域污染源时,则对替代污染 源要做详细的调查。如评价区域内有在建、拟建 项目,则需对其污染源进行详细的调查。5.3.2.3调查的基本方法 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 定,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可以以现 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一般的方法有现场实测法(按国家有关规定 进行测量)、物料衡算法、经验估计法。5.6.35.6.3.15.6.3.1.15.6.3.1.25.6.3.1.35.6.4.15.6.45.6.4.35.6.4.25.6.4.45.6.3.15.7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5.7.1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 收集评价区及界外区个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 年监测资料。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中数据统计规定,分别统计分析各个监测点不同 取值周期的浓度均值,如年均浓度、日均浓度、 小时平均浓度等,按照区域相应执行的环境空气 质量标准评价长期浓度、短期浓度(日均浓度或小 时平均浓度)达标情况(或超标情况、最大超标倍 数)和变化趋势。统计分析一定周期内,短期浓度(日均、小时) 的超标率情况。 分析不同季节(取暖期和非取暖区、或春夏秋 冬季节)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变化情况。 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应对其 采用的监测方法、仪器性能、监测频次等数据的 有效性予以说明,评估数据质量;当项目同时开 展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应对历史资料与现状监 测结果的系统误差进行评估、说明。5.7.2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作用:1)为预测和评价提供背景数据;2)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和污染源资料验证或 调试某些预测模型。3)为该地区理想监测点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5.4.2.1 监测项目 选择筛选出的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5.7.2.2 监测布点 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原则布点 。a. 点数 一级, 10个 二级, 6个 三级,13个b. 布点原则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反映大气污染水平和规律。 监测点周围开阔,没有局地污染源,离建筑物高度2.5 倍距离。c. 布点方法 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配对布点法功能分区布点法敏感点布点法d. 采样及分析方法: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 方法(1990年执行)5.7.2.3 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作二 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 节代表的7d有效数据,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 至少监测5d,数据统计的有效性应符合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中的要求。 监测应与气象现场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要 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 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5.7.2.4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 度波动范围,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 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 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常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监测 的具体情况,要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各种主要大气 污染物的不同取值周期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 超标率和最大超标倍数,评价达标情况。统计分析监测周 期内,短期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超标率情 况同时。分析评价主要污染物和重点控制污染物。分析大 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逐日变化规律一级大气污染 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评估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监测数据 资料计算统计时,要主要监测时间满足评价标准对数据统 计有效性的要求。F. 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 断和处理(GB488585)1h平均浓度日均浓度 年日平均浓度数据表达:算术平均值95置信区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未检出值 按检出限的一半代之。监测数据的统计: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 散指标,包括浓度范围、日均浓度、一次及 日均值的超标率、最大污染时日等。平均值:算术平均、几何平均监测数据的分析: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 征周期性变化;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 关性。5.8 污染气象调查 污染气象要素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 关的那一部分气象要素。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 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机 制。所需的污染气象资料:风向,风速,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分布,风向和风 速的脉动,气流轨迹,气温,温度梯度,云,太 阳照射,日照,降水,湿度,稳定性,湍流扩散 参数。5.8.1 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 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 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 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 用价值。 1)对于一二级和复杂地形地区的三级评价项目, 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内,且和该建设项目 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 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气象台( 站)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该进行现场气象观测 。 2)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 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对于不能直接使用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 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 价值。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 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和 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 速度分量的相关。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观 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线性回归 系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 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 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5.8.2 调查期间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 三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对于二、三级评价项 目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资料。5.8.3 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年、季(期)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率。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 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风速 段可分为5挡;段数可适当增减;稳定度可按标准中附录B 或其他符合该建设项目实际的方法划分。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2)、4)两项调查。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气温使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风玫瑰图:根据某一地区气象台观测的风气象资 料,绘制出的图形称风玫瑰图。分为风向玫瑰图 和风速玫瑰图两种,一般多用风向玫瑰图。风向 玫瑰图表示风向和风向的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 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 百分比。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 例长度,按风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或16个方位所 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 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 是风玫瑰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为当地主导风向 。5.8.4 高空气象调查内容如果符合可直接使用气象台(站)的高空探测资 料。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 气象台(站)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象资料 :1)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2)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 面算起第一层和其他逆温层)及其出现频率,平 均高度范围和强度。3)规定时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