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4页
第2页 / 共104页
第3页 / 共10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第5页 / 共104页
第6页 / 共104页
第7页 / 共104页
第8页 / 共104页
第9页 / 共104页
第1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 人的行为特征因人类社会的复杂 多样,受其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文 化、社会制度、民族、地区等,因而 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行为特征。 英国的心理学家肯特说过:“人们不以 随意的方式使用空间”。意思是说人们 在空间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并不是随 意的,而是有特定的方式。这些方式 有些是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有些则 是人类从生物进化的背景中带来的,如 领域性。 5.1 心理空间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其表现形 式也有很多种。A空间是人体活动空间,是由人体活动 的生理因素决定的,也称生理空间。它包 括:人体空间;家具空间;人和物之活动 空间。B空间是空余的空间,是由人的心理因素 决定的,也称心理空间。A空间与B空间之和即为完整的室内空间 研究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规 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 类学家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0多年来,空 间行为(spatialbehavior)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已被列为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 一。空间使用方式是空间行为中的主要研 究课题,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 ,并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人使用 空间时的心理需要。个人空间(PersonalSpace)、私密性(Privacy) 和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这一课题所 要讨论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 别的三个重要概念。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 言语、表情、身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 调节作用。无论陌生人之间、熟人之间还 是群体成员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采用恰 当的交往方式十分重要。日本的环境心理 学家把它称为“心理的空间”,而人类学家 霍尔(EHall)则称之为“空间关系学 ”(Proxemics)o这方面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有 益于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选择,而且 对环境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5.1.1 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 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 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 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 具有灵活的伸缩性。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比在其他情 况下允许他人靠得近些。个人空间 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人们用 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限定空间,人与 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 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鸟儿停落在电线上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 的距离,恰好谁也啄不到谁。类似的现象 在人类中同样存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 一般人不愿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中间,因而 出现公园座椅两头忙的现象。如果有人张 开双臂占据中间位置,那么常常是一个人 就客满了。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空间”的 概念(Sommer,1959)。自1959年以来,公 布于众的有关研究已超过300项。事实上 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早 已出现。在人类中,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 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一)个人空间的度量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 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 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这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 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 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 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 不安。为了度量个人空间的范围,以往的 研究曾采用三种方法:模拟法、现场研究 及实验室实验。1模拟法最早进行模拟研究的是詹姆斯基西 (JamesKunthe,1962a,1962b,1964)。 做法是给被试者一些预先备好的剪纸图 形,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在背景上摆放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图形的摆放并不是随 机的和无规律的,对于谁与谁靠近以及靠 近到什么程度,他们都有套特定的反应 ,而且相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 非常相似的反应。例如妇女与儿童的距离 摆得比男人与儿童更近;而狗的图形摆得 距男人比女人更近。为了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距离,实验 者要求被试者想象背景上已有的一个图形 是二个特殊的人,如自己的爸爸、妈妈或 好友,而中间的图形代表自己,然后再让 他们选择位置摆放,最后研究者测量代表 自己的图形与代表他人图形之间的距离, 以了解个人空间的大小。2,实验室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测量,具体做法是要 求被试者从前后左右等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 同的对象,当被试者停止前进时,记录被试 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虽然个人空间受到多 种因素影口向,但一般说来,前面较大,后 面次之,两侧最小,即从侧面更容易靠近他 人。3、现场研究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也不难得 知,如果一个陌生人无缘无故走到距你的 脸50cm之内,你定会认为是一种无礼的侵 犯;然而在人行道上有人走近你的身旁, 或排队时有人无意间碰到你,只要不是对 着你的脖子吹气,一般不会引起介意。从 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认为,实验室的研究结 果基本上反映了个人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二)个人空间的功能个人空间起着自我保护作用,是一个针 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 圈,以避免过多的刺激,导致应激的过度 唤醒,私密性不足,或身体受到他人攻击 。一项在精神病院所进行的研究中,萨 默(RSommer)选择了一个独坐在凳子上 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为被试者,萨默走过 去坐在他旁边,一句话也未说。若患者 稍微移动一下,他也跟着移动,始终与 患者保持15cra的距离。为系统了解病人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萨默还选择了 一些病人作为对照组 个人空间。结果是两分钟内受侵犯的患者 中有13逃离了他们的座位,而对照组中 没有人离开。9分钟后半数受侵犯的患者 离开,而对照组中只有8的人离开座位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闯入正在图书馆 阅览室看书或学习的女学生的个人空间, 并选择一些在这里学习的女生作为对照组 。实验者坐到被试者旁边的椅子上,并挪 动椅子尽量靠近被试者,但保持身体不接 触。30分钟后,70受侵犯的被试者离开 了座位,而对照组中只有13的人离开座 位。然而在侵犯不严重的情境中,如在实 验者和被试者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一把空椅 子,被试者则几乎没有反应。事实上,当个人感到有人闯入自己的 空间时,逃离之前常常在行为上做出一些 复杂的反应,如改变脸的朝向或调节椅子 的角度。有些被试者还做出防卫姿态,如 收肩缩肘,手托下巴,还有人用书或其他 物品将自己与来犯者隔开。如果这些防卫 措施都无济于事,被试者就可能逃走。1被入侵者的反应研究显示,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 、性别、社会地位等都影响着被侵犯者的 反 应。对一伙人来说,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 侵者会引起更多的动作反应。而且,当个 人空间被入侵时,男性所受到的干扰比女 性更强。为了解入侵者年龄所引起的反应,研究 者在剧院中让儿童站在成人后面15cm以内 ,结果发现,五岁儿童讨人喜欢,对八岁 儿童不介意,十岁儿童则引起同成人人侵 者同样的反应。入侵者所显示的地位也影响图书馆中被 试者的反应。如果入侵者是一位衣冠楚 楚才气外露的男士,学生则会更急于逃 走。一个人在侵犯别人个人空间的同时 ,他(她)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 犯,因此侵犯别人的人自己也感到不自 在。例如,在大学教学楼饮水器前15m以内 有人时,人们就不愿在这里饮水;但如果 饮水器被遮挡(安装在两侧有墙的凹空间 内),即使附近有其他人存在,也不影响 被试者在这里饮水。然而在社会高密度拥 挤的情境中,人们到饮水器前饮水几乎不 受影响,因为这时人们对社会线索不太注 意,因而对侵犯个人空间也不会感到那么 不安。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们也忌讳穿越正 在交谈的两人空间,如果是两位女士稍 好一些;顾忌最少的是两位男性。穿越 双人空间的人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不安 ,他们低着头,目不斜视,并低声道歉 。如果仅仅有两个人站在那里,对别人 的穿越影响不大,当两人离开12m以 上时,穿越的人就会增加。 群体的大小 也影响个人入侵的倾向。一般来说,人们更不愿入侵正在交谈的群 体的个人空间,四人群体比两人群体的影 响更甚。看来正在交谈的群体的社会密度 显示了群体本身的凝聚力,自然要受到别 人的尊重。人们也更不愿侵犯社会地位高 的群体空间,这可以从群体成员的年龄和 衣着显示出来。所以步行者距群体成员一 般比距单独的个人更远。(四)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个人空间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 里只对一些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讨论。1情绪由于个人空间从情绪和身体两方面对个 人起着保护作用,因而它也随个人情绪 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显示,焦虑的或 感到社会情境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需要比 一般人更大的个人空间。 2人格 影响个人空间的一个人格变量是内在 性一外在性(intemality-extemality)。内在人 格认为,事件的因果在自身的控制之下; 而外在人格认为事件结果受外因的控制, 与陌生人处在近距离时感觉安全受到威胁 ,比内在人格者需要与陌生人保持更大的 距离。自尊心强的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 弱的人要小,因为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采 取肯定和信任的态度,对别人也容易采取 同样的态度;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 别人也不易信任。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 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显示暴力倾向的 囚犯的个人空间差不多是正常人的3倍。3年龄 但个人空间随着年龄改变是肯定的。有关 研究认为,儿童越小,在相互接触的多种 情境中偏爱的人际距离越小,这一结论适 用于不同文化的儿童。到了老年,人际距 离又显示缩小的倾向一般两位女性保持着 比两位男性更近的距离,这一现象在多种情境中得到证明,从儿童在 游戏场中的接触到事先安排好的访谈。这反 映了女性具有合群的社会倾向,对非言语的 亲密感觉形态有更多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 男性更注意与同性别的人保持非亲密状态。 两人性别不同时所保持的距离一般比性别相 同时更近。5文化人类的空间行为具有某些共性,也存在 跨文化的差异。霍尔指出,在地中海文化 中(包括法国、阿拉伯、南欧和拉丁美洲人 等),习惯使用嗅觉、触觉以及其他感觉形 态进行人际交往,使用极近的交往距离甚 至频繁的身体与目光接触,显示出极大的 密切性;而在北美和北欧文化中(如德国、英国和美 国白种人等),则喜欢较大的交往距离和个 人空间,一般很少对他人使用非言语的密 切行为。这一观点已得到霍尔本人和其他 研究者的证实。当两个文化不同而又互不 了解的人相互交往时,尴尬的局面就会出 现:一方总感到彼此距离太远而不断向前 靠拢,另一方则总感到距离太近而不断后 退。美国在空间行为方面的亚文化差异也相当 复杂。有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对空间行 为的影响可能比亚文化的影响更重要。但 霍尔强调指出,以上研究主要针对地中海 和北欧文化,而且都是粗浅模糊的分类, 对其他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不一定完全 适用,文化差异对行为的影响应引起我们 的关注。6相似性从50年代到70年代,唐纳德伯恩及其同 事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友谊和人际吸引的 程度会使人们保持更小的人际距离。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所感觉到的彼此间的 相似性会促使他们的身体相互靠近。例如,随便对学校男生和女生进行几天观 察不难发现,那些人格相似的个人之间比 人格不同的个人之间更加靠近。也就是说 ,相似性增加了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缩小 了人际距离。感到别人与自己相似之处越 多,对别人就越容易产生好感,这实际上 反映了“人以群分”的行为倾向。年龄相近 、人格相近、兴趣相同、共同的利害关系 、同乡、同行、同学、同事,都会促使人 们具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而彼此接近。7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当实验者接近男性被试者时, 被试者在顶棚较低的房间时比在顶棚较高的 房间时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Savinar,1975) ;个人空间随房间尺寸的减小而增大,随房 间 增大而减小;当人多时,在房间中设置隔断 可减少空间侵犯感;在边界开放的环境中个 人空间相对较小。(一)密切距离(工ntimateDistance) 0-0.45m小于个人空间,可以互相体验 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由于敏锐的中央 凹视觉在近距离时难以调整焦距,因此眼 睛常呈内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