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之诗词鉴赏形象篇(一)感受物象型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 1、写的是什么物象? 2、最能体现物象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其品 行的词语是哪些? 3、指出物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参考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 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 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 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 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 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二)描述画面型 次石湖书扇韵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 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 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 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 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 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 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 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 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总结归纳】 这首诗(或哪一联)描写了(景、人、事、物), 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 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三)鉴赏人物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陆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是从哪了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 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 性质; 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格式: 通过哪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有:豪放潇洒、斗志昂扬 、 寂寞惆怅、勇猛剽悍、干练果决、情趣高雅、壮志难 酬、怡然自得、怀才不遇、安闲宁静、零落漂泊等。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 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 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 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 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 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结归纳】诗中塑造了 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 基本特征) ,抒写了 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语言篇(一)炼字型 官舍竹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五、六句中“拂”和“侵”字在运用上的特点 或表达效果。 解题的思路为: (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 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参考答案】 “拂”和“侵”都运用了一种拟人化的手法, “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 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盘 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了 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总结归纳】 这个字的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 意 境,表达了情感。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内 容上要抓住意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 上要抓关键词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 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 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 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 备,打下了铺垫。【总结归纳】该词在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和 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 “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能巧妙表达主 旨的词语。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词或 句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 情感上所起的作用。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1、要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 了哪些内容。 3、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 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 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 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 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 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 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答题模式: 1、本诗以“ ”为诗眼,(技巧),抒写(表 达了)诗人的感情。 2、结合诗句分析(各句如何体现诗眼/思想 感情)(三)语言风格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 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 万和春住。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 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 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 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 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答题模式: 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 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 练生动);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阐述诗中 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 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 住。” 【总结归纳】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 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现了思想感情。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 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 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 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 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 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 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技巧篇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1.掌握修辞方法修辞方法 比喻(象征)、拟人、顶真、夸张、双关、对偶 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等 2.掌握表达方式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 描写),白描,曲笔。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议论3.掌握表现手法 A.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B.衬托、烘托(用背景、其它事物衬托,动静,有声无 声,乐哀) C.想象(虚实) D.对比 E.用典(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 F.托物言志(象征) H.借古讽今 I.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J.曲笔 K.起兴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方略:区分鉴赏要求,即明确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 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角度答题。(一)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二)要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三)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四) 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出怎样的旨趣, 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 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 衣冠已慢迟。【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指出“羁绪”在 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参考答案】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 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 浮沉的厌倦。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以“羁绪”领起全篇。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 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 曲为归隐前后 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文章结构型答题思路: 1.总说分成几个层次;2.针对具体内容对每一层的意思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这首散曲写了两个层次。(第一步)前四句为第一 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 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 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 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 后的精神生活。(第二步)【总结归纳】答题模式:概述诗句的内容。揭示诗句之间的 联系。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 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 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 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 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思想内容篇考查内容:1. 理解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