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1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9页 / 共71页
第1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懂”后“答”古诗词鉴赏规律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该考点1而言,实际上是“写什么” (形象)“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考点精解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6看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1、看标题2、看作者3、看注解4、看意象5、看末句6、看题干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典菱歌敌万金。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干谒诗 科举考试 之前,向张籍征求 意见,表现自己忐 忑不安的心理一、看标题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朱熹池塘要不断注入活 水,才能清澈。 学习要不断吸取新 知,才能进步 读书的积累与贯通 的关系。长期的读 书积累,对问题一 朝领悟。从题目入手 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能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近试上张水部 观书有感李白哭晁卿衡 杜甫的春夜喜雨 王昌龄闺怨 陆游书愤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觉,眼前万里江山。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交代晚年 处境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苍 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在 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抗金杀敌, 收复失地二:看作者金陵晚望 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 伤心画不成。金陵图 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 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 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 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 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 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 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三:看序注四:看典型意象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九个能代表萧瑟秋天的典 型意象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天涯游子独行寒秋的内心深处无尽 的伤痛。 苏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寒秋流水春草登高杨柳赠别诗常见意象 一乐曲二植物三地点 边塞诗三乐曲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五:看末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 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 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 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 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 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 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 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六:看题干“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 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 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步作答: 1.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 2.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 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3.说出这种手法的妙处及感情。作为表达题,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 晰、流畅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 响到考生的得分的。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文本指的是诗歌 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 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 、“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 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 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 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 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写什么?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 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 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步骤和答案组织步骤 一、知识储备 1、人物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 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 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二、典型例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 ,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 志于功名。三、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 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 1.观点:形象的总体特征 2.摘句: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 诗句 3.分析: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及意义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及情感)【参考答案】 (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 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 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 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 ,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 和嘲弄。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 形象的意义四、课堂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 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 形象。(4分 )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 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2分)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 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 、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 、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 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 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 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 搏杀的无畏精神。通过这样的形象描写,赞美了戍边 将士的英雄气概。(2分。 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 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曲 (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 (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 ,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 )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 ,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 人物出场作铺垫”)。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 (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张诗 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 分)。五、小结 课堂小结1:分析思路 (1)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 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 、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 的态度。课堂小结2:鉴赏方法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 、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 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课堂小结3: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 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六、知识积累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知识积累: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 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课后练习: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 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 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 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 雄似等闲! 【注】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 名免官,被迫隐居。玉瀣(xi):美酒。 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 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全词分析。参考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 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 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 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 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 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 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 的满腔悲愤。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横笛:笛子从军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新声:新的乐曲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 阻隔的故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