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5页 / 共72页
第6页 / 共72页
第7页 / 共72页
第8页 / 共72页
第9页 / 共72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执教者:欧阳建良 2012/03/26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述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德 智体美 劳心一、心理健康的含义身体上社会适应上心理上(一)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 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 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 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有 效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 ,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它是对于生 理健康而言的,反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完好的 一种状态。1、通识含义(二)心理健康的含义2、心理健康或心理卫生这一概念由来(1)早在古罗马时期,加伦(Galen)在其著作中 就叙述了关于“情感卫生或精神卫生”的问题。 (2)18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斯威特( Sweeterw)撰写了世界第一部心理卫生专著,明 确提出了“心理卫生”这一名词。(3)1906年,克隆斯顿(Clonston)正式出版 心理卫生一书,此名词遂被采用。(二)心理健康的含义2、心理健康或心理卫生这一概念由来:(4)1908年,比尔斯(Beers)撰写了一颗失而 复得的心一书,叙述了他患神经症住院的经历, 呼吁改善对精神病人的待遇,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心 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社会舆论的重视,心理卫生 运动随此掀起。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美国于1908 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是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次年,“美国全国心 理卫生委员会”成立。此后,心理卫生运动迅速在 西方发展,欧洲各国相继成立心理卫生协会。(二)心理健康的含义2、心理健康或心理卫生这一概念由来:(5)1936年,我国亦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 会”,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协会未能开展工作 。直至1985年,才重新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2011年10月24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主要 审议精神卫生法等法律草案。会议听取了卫生部部长 陈竺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精神卫生法草案的说明。 陈竺说明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形成的过程和总体思路, 以及诊断和住院治疗、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精神 障碍的救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制度等具体内 容。 本次常委会最后通过了这部法律,胡主席签署命令颁 布了这部法律。(二)心理健康的含义(1)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 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 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发生。(2)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 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的心理调节 、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健康地 生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有效地为社会 和人类作出贡献。 3、不同学科的分歧v(三)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三个原则v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 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反应外部世 界,有无明显差异。v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 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内容是否 完全协调。v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 重大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 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行为表现 出一贯性。v二、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比较精确 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 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 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 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以下十 条被认为是经典心理健康的标准: v二、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1、有充足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比适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3、生活目标和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修改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的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地发展个性 ;10、在不违反道德规范的前提下,适当满足个人的 基本要求。v二、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应 该辩证、全面地理解和应用。判断一个人的 心理特征,人充分考虑其稳定性,不能简单 地把握一时一事下结论(被精神病化)。也 就是说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偏离正常心理活 动和行为表现,并不意味这个人就一定是心 理不健康,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心理健康 状态也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 变化的,既可以从不健康到健康,也可以从 健康转变为不健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与否 只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二)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敬业乐群自我修养学习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正 常学习的。学习中能充分发 挥智力和能力的作用,就会 产生成就感;成就感不断得 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 环。每个少年儿童总是“ 定格”人际关系网络 中某个特定的位置 ,同时又与别人发 生各种方式的联系 。其人际关系方面 的心理健康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能 了解彼此的权力和 义务;能客观了解 他人;关心他人需 要;诚心地赞美和 善意地批评,积极 沟通;保持自身人 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 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体 表现在:善于正确评价自我;通 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具有自制力 ;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 实际情况确立抱负。(二)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v1、了解自我v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 评价自己的能力。v2、信任自我v 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 挫折能坦然处之,并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正确 的评价。v3、悦纳自我v 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 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v4、控制自我v 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v5、调节自我v 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 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能及时反馈、修正 、选择、变革和调整。v6、完善自我v 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 谐。(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v7、发展自我v 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 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周围环境允 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v 什么是人格?一般情况下人格与个性通用 常不分,其实严格说来两者不完全一样,人 格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本质,个性 指的是人与人心理特点的区别。 v8、调适自我v 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 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 的人际关系。(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v9、设计自我v 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贴合 实际。 v10、满足自我v 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 基本需求。第二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本体因素情绪绪与心理健康2人际际交往与心理健康3少年儿童的性心理与心理健康4心理挫折与心理健康一、情绪与心理健康v(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很早就被人注意到。早在11世纪中叶,阿 拉伯医生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医疗之书就把情绪作为保护健康 必需的六条内容之一,指出应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国的医学也很重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的七情 学说认为,过度强烈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反应会引 起神志异常、气机紊乱、精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内经 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又说:“喜伤心、怒伤肝、 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强调:“心者,五脏六腑之首也,故悲 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都说明了情绪和健康的 关系。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一、情绪与心理健康(二)情绪的概述v什么是情绪?v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 是以有机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是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对 象,就会引起人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 、愉快、喜悦等),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 足的对象则引起否定情绪体验(如不满、痛 苦、忧愁、恐惧、愤怒等)。 一、情绪与心理健康(二)情绪的概述v1、赫洛克提出情绪成熟的四条标准v(1)能保持健康,自己能控制因身体疲劳、 睡眠不足、头痛、消化不良、疾病等引起的 情绪不稳定;v(2)能够控制环境,不是想干就干,而是先 预料后果,再采取行动;v(3)使情绪的紧张消除到无害的方面,不是 压抑情绪,而是将情绪转变,升华到社会性 的高度;v(4)能够调查社会,理解社会。一、情绪与心理健康(二)情绪的概述v2、日本心理学家关中文提出的两个标志v(1)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控制一时的情 欲和欲望,忍耐不满情绪;v(2)能够设计现实生活。v 一般说来,只要情绪始终保持稳定、积 极、乐观、向上,并能够调节不良的情绪反 应,就可以说达到了健康的情绪标准。v3、情绪有三种基本状态v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的持续状态。v激情: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如 狂喜、暴怒、绝望、恐惧、痛苦等。v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 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v(三)少年儿童常见的情绪v1、惧怕v2、忧虑v3、焦虑v4、嫉妒v5、好奇v6、快乐少年儿童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大 ,接触的人和事也比以前多许多 ,但由于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的处 境和行为,并且缺乏把握,所以 常常会引起社会性胆怯心理,如 怕见生人,怕当众说话和演讲, 怕与异性接触,怕失败、威胁、 冤枉等。由于对自己行为的高度关注和 对生存环境缺乏把握,少年儿童 有时会对一些可能发生的、想象 中的事情、人物、情景等表现出 夸大其词的忧虑和担心,如担心 考试不及格、担心被人瞧不起等 。焦虑是一种类似惧怕和忧虑的情绪状态 ,但焦虑通常没有明显的原因或对象,是 一种较广泛的恐怕状态。焦虑一般与内心 冲突和遭遇威胁有关。少年儿童由于学习 任务的增加,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使他 们深深地感到需要应付各种难题和别人对 自己的评价,而产生了紧张、惊恐、焦虑 不安的情绪状态。当一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受到 威胁时,当一个人应该得到的权 益被他人得到或分享、侵占时, 当一个人力求争取的事物被他人 赢得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嫉妒的 情绪。少年儿童易因为争取在学 校中或同伴间的地位和声望而常 以同学和同伴作为嫉妒对象。好奇是对新鲜、奇异或神秘事 物发生兴趣而想探索和了解的情 绪体验。好奇以愉快体验为主, 伴随着喜悦、惊讶和惧怕。少年 儿童由于知识的发展和身体的成 熟,开始对抽象事物充满好奇, 对异性表示关注。快乐是一种广泛的、轻松喜悦 的情绪状态,使人感到全身舒畅 ,心情愉快。少年儿童单纯敏感 ,常常会因为身心的健康舒适对 学校和家庭的生活感到满意,因 为获得了某项成功,受到奖励或 重视以及某种情绪得到发泄而感 到轻松愉快。v(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v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v 少年儿童应认清人生的重大意义,树立远大理 想,热爱生活。学会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提高 自我修养,不沉湎于身边的琐事,培养忍耐性,加 强意志锻炼,用理智调节烦恼,控制消极情绪。v2、培养幽默感v 幽默感是有助于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工具。当少 年儿童发现不协调的现象和经历不顺心的事时,既 要客观地面对现实,同时又要不使自己陷入激动的 状态,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以幽默的态度应付,例如 开句玩笑、做个鬼脸等,这样往往可以使一个比较 紧张的情况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 声中消失。 v(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v3、使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v 在情绪不安或焦虑时,少年儿童不妨找好朋友 或找教师和家长说说,甚至可以一个人面对墙壁, 倾吐心中的郁闷,把想说的说出来,这样心情会平 静很多。但是宣泄一定要有限度,要避免一些不文 明的行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